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能源存儲技術的核心,正成為我國各省市競逐的戰略制高點。
2025年3月,珠海市發布《推動固態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征求意見稿)》,首次以系統性政策框架錨定固態電池全產業鏈發展路徑。
這不僅是中國首個地方性固態電池專項規劃,更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新能源賽道中從“被動承接”向“主動引領”的轉型邏輯。
技術攻堅: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
珠海方案將2027年設定為“關鍵技術攻堅期”,其核心在于打通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的堵點。根據規劃,該階段將圍繞固態電解質材料改性、界面穩定性優化、高密度電芯工藝三大領域展開攻關。
其中,氧化物/硫化物電解質路線被明確為材料突破的主攻方向,而富鋰錳基正極、硅碳負極等關鍵原材料的研發則被置于優先地位。
這一技術布局與全球固態電池技術路線高度契合,例如日本豐田的硫化物電解質體系與QuantumScape的氧化物路線之爭,珠海選擇“雙線并行”策略,既降低單一技術路徑風險,又為未來技術迭代預留空間。
技術轉化機制的設計尤為關鍵。方案提出建立“材料器件系統”全鏈條創新體系,計劃通過5家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搭建產學研橋梁。這種“定向孵化”模式不同于傳統科研機構自由探索,而是以產業化需求倒逼研發方向。
例如,針對固態電池界面電阻高的痛點,珠海將支持企業聯合高校攻關固固界面導電機理,這種“企業出題、院所解題”的協同機制,可有效縮短研發周期。
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固態電池專利轉化率不足15%,珠海若能在2027年前實現核心材料量產工藝驗證,將顯著提升技術商業化效率。
產業協同:制造端與設備端的雙向賦能
珠海方案的產業布局呈現出“啞鈴型”特征:一端聚焦固態電池制造,另一端發力上游設備與材料,形成閉環生態。
在制造環節,方案采取“半固態先行、全固態儲備”的務實策略。計劃在2027年前實現能量密度350Wh/kg的半固態電池量產,這一指標較當前主流液態鋰電池(約250-300Wh/kg)提升40%,同時規避全固態電池的工藝成熟度風險。而400Wh/kg全固態電池的研發目標,則對標美國Solid Power等頭部企業的技術路線圖,顯示珠海在遠期技術卡位上的野心。
設備端的突破更具戰略價值。方案提出開發干法電極高效混料機、輥壓熱復合雙軋一體機等專用設備,直指固態電池生產痛點。與傳統濕法工藝相比,干法電極技術可降低能耗30%以上,且更適配固態電解質加工特性。
珠海若能在設備國產化上取得突破,不僅可擺脫對日本平野、韓國PNT等企業的依賴,更可能重塑全球電池設備供應鏈格局。
生態構建:從政策驅動到市場自組織的范式轉型
珠海方案的創新性在于,其超越了傳統產業政策的“補貼產能”邏輯,轉向生態型治理模式。在空間布局上,依托高新區專業園區和“5.0產業新空間”,打造“先導區集聚區輻射區”三級載體。這種梯度發展結構既避免重復建設,又通過基礎設施共享降低企業入駐成本。
例如,固態電解質膜制備所需的無塵車間、材料檢測平臺等重資產投入,可由園區統一建設,使中小型企業研發成本下降60%以上。
金融與人才要素的配置更顯系統思維。方案提出設立專項扶持基金,覆蓋從種子輪到PreIPO的全生命周期。相較于單一財政補貼,基金化運作可引入市場化決策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在人才維度,珠海計劃構建“基礎研究工程應用技能工匠”三級人才體系,特別是針對固態電池特有的界面工程、原位表征等交叉學科領域,建立定制化培養通道。這種“人才技術資本”的螺旋上升模式,有望破解新能源領域普遍存在的“有產無芯”困局。
結語
珠海固態電池行動方案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勾勒出清晰的技術產業化路徑,更在于重新定義了地方政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角色——從政策供給者轉向生態構建者。
通過“核心技術創新+高端設備突破+應用場景倒逼”的三位一體策略,珠海正在嘗試打破“引進落后再引進”的產業怪圈。若這一模式成功,將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新能源產業升級提供可復制的范式。
在碳中和的全球競賽中,珠海或許正在書寫一個小城驅動大變革的新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