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收集污水先經過格柵池,通過人工格柵除去粗大固體雜物后進入調節池,調節池可以調節水質水量,對劇烈的水質水量波動起均化調節,使其濃度符合發酵要求。
養殖污水提升進入厭氧發酵罐。養殖污水在其中處于厭氧狀態,通過厭氧菌和甲烷菌的下,將養殖污水中的機物分解為甲烷水和二氧化碳。厭氧出水進入生物好氧接觸氧化池進行好氧生化處理,厭氧池水解的小分子機物等在這里經過好氧微生物的進一步分解;池內安裝生物填料,池底進行曝,好氧菌附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依靠污水中的機物提供營養,在充分曝的條件下,消耗掉養殖污水中的機物,達到降低養殖污水中機物的。
接觸氧化后出水經沉淀處理,自流入氧化塘,氧化塘內設置曝裝置設備可以對養殖污水進一步處理,氧化塘對于濃度不高的機污水具很高的處理效率,同時具去除氮、磷的效果。經過氧化塘處理,養殖污水完達到農用水。養殖污水經過氧化塘后注入回用水池,回用水池設置了回用水泵,處理后污水的60%通過回用水泵做養殖場沖洗水。其余40%達標水從這里被提升作為農田的灌溉用水,達到部回收利用的。
養殖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污泥入污泥濃縮池脫水,再用泵送入污泥干化床中進行干化處理。干化后的污泥送堆肥車間和糞便混合進行堆肥,制成機肥料后外銷。
養殖污水處理設備的日常維護
養殖場污水處理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直接影響其處理效率、使用壽命及運行成本。以下是針對不同組件和工藝環節的維護要點及操作建議,幫助養殖場實現設備穩定運行:
一、預處理設備維護(格柵、沉砂池、固液分離機)
1. 格柵除污機
每日檢查:
清除格柵攔截的大顆粒雜物(如糞便、飼料、塑料袋),避免堵塞柵條間隙,影響過水能力。
觀察電機運行聲音是否正常,定期加注潤滑油(每 2-3 個月一次),防止軸承磨損。
定期維護:
每季度檢查格柵鏈條、齒輪的磨損情況,及時調整松緊度或更換部件;清理格柵井底部沉積污泥,防止厭氧發臭。
2. 沉砂池
每周操作:
利用吸砂設備或人工清除池底沉砂(主要為砂石、金屬屑等無機顆粒),避免沉砂積累影響池容和后續工藝。
檢查池壁是否有裂縫或腐蝕,及時修補以防滲漏。
3. 固液分離機(如螺旋擠壓式)
每日清潔:
停機后沖洗設備內部殘留的糞渣,防止干結堵塞濾網或螺旋軸。
檢查傳動皮帶松緊度,避免打滑;軸承部位每兩周加注一次鈣基潤滑脂。
定期維護:
每月檢查濾網磨損情況,若發現破孔或間隙變大需及時更換;清理設備周邊散落的糞渣,保持操作環境整潔。
二、生化處理系統維護(厭氧池、好氧池、MBR 膜等)
1. 厭氧反應器(UASB、ABR 等)
日常監控:
每日檢測進水流量、溫度(宜控制在 30-35℃)、pH 值(6.8-7.5)及沼氣產量,異常時調整進水負荷或投加酸堿調節劑。
觀察沼氣收集系統是否漏氣,定期清理氣水分離器,防止冷凝水堵塞管道。
定期維護:
每半年檢查三相分離器(沉淀區)的污泥淤積情況,必要時進行人工清淤;檢測厭氧污泥活性,若降解效率下降需補充接種污泥。
2. 好氧池(SBR、接觸氧化法等)養殖污水處理設備的日常維護
曝氣系統:
每日檢查曝氣風機運行狀態,清理風機進氣口濾網,防止雜物吸入損壞設備;觀察曝氣頭出氣是否均勻,若發現局部氣泡減少,需疏通或更換堵塞的曝氣器。
每周測量混合液溶解氧(DO)濃度(宜保持 2-4mg/L),通過調節風機頻率或閥門開度控制曝氣量。
活性污泥 / 生物膜:
定期觀察污泥顏色和性狀(正常為黃褐色、絮狀,無惡臭),若出現發黑、發黏或大量泡沫,可能是污泥老化或中毒,需排泥、換水或調整營養比例(C:N:P=100:5:1)。
每月檢測污泥濃度(MLSS)和污泥沉降比(SV30),根據結果調整排泥量,保持 MLSS 在 2000-4000mg/L。
3. MBR 膜組件
日常清洗:
每天運行結束后進行膜組件反沖洗(用處理后的清水反向沖刷膜表面),每次 10-15 分鐘,減少污染物附著。
觀察膜過濾壓力,若壓力上升超過 0.05MPa,需加強清洗或化學維護。
化學清洗:
每 1-3 個月進行一次化學清洗(根據水質而定):
有機物污染:用 200-500mg/L 次氯酸鈉溶液浸泡 2-4 小時,殺滅微生物并分解有機物。
無機結垢:用 2-3% 檸檬酸溶液或鹽酸溶液(pH=2-3)循環清洗,去除鈣鎂離子沉淀。
嚴禁使用強氧化劑(如濃硫酸),避免損壞膜材料。
三、深度處理設備維護(過濾罐、活性炭裝置、加藥系統)
1. 石英砂 / 活性炭過濾器
反沖洗管理:
當進出水壓力差超過 0.1MPa 時,進行反沖洗(水流反向沖刷濾料),每次 20-30 分鐘,直至出水澄清。
活性炭過濾器每 6-12 個月更換一次濾料(根據吸附飽和度判斷),避免吸附飽和后污染物釋放。
2. 加藥系統(絮凝劑、消毒劑)
藥劑管理:
每日檢查藥劑儲罐存量,及時補充藥劑(如 PAC、PAM、次氯酸鈉),避免斷藥影響處理效果。
定期清洗加藥泵和管道,防止藥劑結晶堵塞;每季度校準計量泵精度,確保投加量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