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第二十屆中國國際管道會議暨技術裝備展覽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
從主論壇獲悉,我國油氣管道領域在核心裝備研發、
智能控制系統、新型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標志著我國能源裝備自主創新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據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儲運專業委員會主任張宏慶介紹,經過5年技術攻關,我國成功研發出第三代X80級超大口徑螺旋焊管,其耐壓強度達到22MPa,較上一代產品提升18%,綜合性能指標超越歐盟標準。該技術已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中實現規模化應用,單管段焊接合格率提升至99.3%,創造了單日焊接1.2公里的施工紀錄。
在關鍵設備領域,由中國石油管道局主導研發的30兆瓦級電驅壓縮機組通過德國TÜV認證,整機效率達到92%,相較進口設備能耗降低15%。
這項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該級別壓縮機組全產業鏈技術的國家,成功打破歐美企業長達二十年的技術壟斷。目前該設備已批量應用于西氣東輸三線、中緬管道等重點工程。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次展出的"天智"系列智能檢測機器人引發關注。該裝備搭載多光譜成像系統和AI算法,可精準識別0.1毫米級管道裂紋,檢測速度較傳統手段提升8倍。
國家管網集團總工程師李明透露,該技術已在川氣東送管道完成200公里示范應用,使維護成本下降40%。
"這些創新成果的集中涌現,標志著我國油氣儲運裝備已從跟跑轉向并跑,部分領域實現領跑。"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德利在主題演講中指出,依托國家能源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我國構建起覆蓋設計、材料、施工、運維的全鏈條技術體系,相關專利數量近五年增長230%,核心設備國產化率從2018年的65%提升至92%。
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在會上發布《油氣管道工程自主創新白皮書》,首次系統披露了我國在X80高鋼級管材、智能檢測機器人、全自動焊接裝備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隨著"雙碳"目標推進,氫能管道技術成為新亮點。
管道局展出的純氫輸送專用管道采用納米涂層內襯技術,氫脆敏感性降低至國際同類產品的1/8,已在大連氫能產業園完成20公里示范段建設。該技術突破為構建全國氫能管網奠定基礎。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