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青島市推動傳統優勢制造業優化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青政辦字〔2025〕9號
各區、市人民政府,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青島市推動傳統優勢制造業優化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2025—2027年)》已經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3月31日
青島市推動傳統優勢制造業優化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2025—2027年)
為進一步推動傳統優勢制造業優化升級,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升,夯實新型工業化產業基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緊密銜接“10+1”創新型產業體系,聚焦石化、鋼鐵、建材、裝備、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制造業重點領域,以高端化提升促進結構升級,以智能化改造促進數字賦能,以綠色化轉型促進節能降碳,以集群化發展促進生態融通,協同推進前沿技術應用、標準質量引領,提高先進產能占比和全要素生產率,形成傳統優勢制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到2027年,傳統優勢制造業質量效益全面優化,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高端化發展提速增效,重點行業先進產能占比超過60%;智能化改造走深走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76%;綠色化轉型深入推進,工業重點領域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突破38%;集群化能級明顯提升,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培育高端化工、現代輕紡等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和產業基地。
二、增強高端供給能力
(一)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鼓勵國有企業、科技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建立創新聯合體,引導企業通過市場化機制參與重大科技設施、大型試驗儀器開放共享,深化產學研協同攻關。加快布局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一體化推進重大成果產出和運用轉化。加強跨部門對接合作,發揮專業機構作用,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跟蹤對接機制。實施產學研對接專項行動,按規定征集、遴選、發布一批“青島好成果”,每年鏈接企業技術需求不少于1000項。(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
(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引導產業鏈頭部企業積極參與戰略性急需基礎產品攻關,牽頭實施一批國家級產業基礎再造和高質量發展項目。鼓勵和引導企業在重點領域積極開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研發及推廣應用,到2027年,新增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100項以上。(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三)推動企業設計創新能力提升。鼓勵企業開發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件,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等共性技術,加快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設計研究院。組織開展工業設計系列活動,支持企業積極參與“省長杯”“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以及相關展覽展示活動,促進設計交易,推動設計融入創意、研發等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到2027年,省級及以上工業設計中心突破80家。(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三、強化數智技術賦能
(四)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鼓勵鏈主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態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軟硬件一體化改造,打造行業數字化轉型樣板。推進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在實施期內推動四個細分行業數字化改造企業達到600家。“一鏈一策”推動產業鏈加快數字化升級,深化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點”“線”“面”打造一批重大示范項目,“沿鏈”帶動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和數字化應用。到2027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高質量建設10家數字園區,形成100個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營經濟局)
(五)拓展“人工智能+”應用。以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為引領,推動人工智能在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制造、營銷服務、運營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創新應用,全面建設自動化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培育發展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一業一策、一企一案”賦能重點行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深化海洋傳統產業數字賦能,大力發展智能海工裝備。到2027年,建成25家以上國家級智能工廠、12個左右省級“產業大腦”。(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六)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青島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發揮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作用,加快推動“信號升格”,推進5G網絡在工業企業、園區的深度覆蓋。扎實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利用5G-A、5G輕量化、無源物聯等進行內網改造,提升現場感知和
數據傳輸能力。統籌算力中心布局,加快實現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的融合應用。(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大數據局、市通信管理局)
四、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七)創新應用綠色技術。支持綠氫制備、前沿儲能、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創新,到2027年,每年爭取10項左右成果列入《山東省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目錄》。面向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聚焦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能量回收及梯級利用、高效用能設備、環保技術裝備等方向,組織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征集和供需對接。推進生產工藝深度脫碳、原燃料替代、工業流程再造、電氣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與循環利用等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應用。(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八)持續加強節能降碳。加快能源結構綠色化轉型,推動傳統能源清潔化替代和高效化利用。加大傳統優勢制造業設備更新力度,推廣能效達到先進水平和節能水平的用能設備,實施系統性節能降碳改造,打造行業能效“領跑者”。“十四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2%左右;到2027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大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廢鋼鐵、廢塑料、廢舊家電、廢舊動力電池等為重點,建立綠色、高效、規范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進再生資源精深加工。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和園區建設“無廢工廠”“無廢園區”,提高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效率。到2027年,全市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
(十)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優化綠色制造培育、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務,縱向形成國家及省、市三級聯動的綠色工廠培育機制,橫向形成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帶動園區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建綠色工廠的培育體系。到2027年,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制造企業200家左右。(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五、提升集群發展能級
(十一)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推進重大石化項目建設,開發高品質特鋼、先進合金等新產品,提升建材深加工比例和產品附加值,提升輕工、紡織產品供給能力和需求適配能力,全面煥發石化、鋼鐵、建材、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制造業新活力。支持地理相鄰、產業相關的區(市)聯合培育紡織機械、電力裝備等特色產業。到2027年,打造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8個支柱型雁陣產業集群、1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民營經濟局)
(十二)推動產業融通發展。鼓勵骨干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場景、數據等創新要素,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加強上下游、左右岸協作配套。建立常態化推動產業鏈供需對接機制,優化“鏈萬企”平臺功能,深化融鏈固鏈專項行動,每年開展融鏈固鏈對接活動20場次以上,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到2027年,每年新培育“專精特新”企業500家左右、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0家左右。(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營經濟局)
(十三)促進行業耦合聯動。推進石化、鋼鐵、建材、電力等產業耦合發展,推動行業間首尾相連、互為供需和生產裝置互聯互通,實現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和產業循環銜接。支持新型功能性纖維在醫療、新能源等領域應用。鼓勵食品生產企業與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形成穩定協作關系,共同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預制菜等產業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
(十四)推動兩業融合共進。培育推廣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新場景,深化在傳統優勢制造業領域的應用。開展國家及省、市三級“兩業”融合試點遴選培育,帶動傳統優勢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升級,推動信息、金融、研發設計等高端服務業發展服務衍生制造,提升國家綜合類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能級。支持企業健全監測系統、應答中心和追溯體系,創新“產品+服務”“制造+服務”模式,放大“青島制造+青島服務”綜合效應。(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六、提升品牌質量標準
(十五)提升標準化建設能力。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行業等標準制定修訂,到2027年,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200項左右。持續完善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環保裝備標準,協同推進數字賦能綠色低碳領域標準,大力推廣綠色產品、節能產品等間接涉碳類認證,聚焦市場需求迫切、外貿壓力嚴峻、減排貢獻突出的產業申報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十六)加快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實施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以先進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為依據,每年組織一批制造業企業開展質量管理能力評價,引導企業逐級提升質量管理能力。深入開展全國和全省“質量標桿”選樹活動,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和典型經驗,遴選一批全國、全省質量標桿。引導企業逐步導入并實施卓越績效模式,爭創一批山東省省長質量獎和青島市市長質量獎。在重點領域爭創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支撐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到2027年,創建全國質量標桿30項,新培育省、市質量獎10個。(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
(十七)做強“青島制造”品牌。引導企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優化升級,培育一批新銳品牌,提升企業規模和效益,遴選推介一批“山東制造·齊魯精品”。大力發展工業電商,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知名展會。加大“青島品牌日”推廣力度,創造性開展“工賦青島”系列活動,打造一批產品、企業、區域品牌,提升“青島制造”品牌價值。到2027年,每年入選“山東制造·齊魯精品”10項左右。(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民營經濟局)
七、保障措施
(十八)加快設備更新。實施先進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綠色裝備推廣、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優質設備供給“五大行動”,加強重點工業項目謀劃儲備和組織推進。(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十九)強化金融賦能。引導金融機構用好再貸款、融資租賃等金融工具,加強對傳統優勢制造業優化升級的支持。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春雨行動”,依托金融伙伴機制開展金企對接。完善政銀企溝通合作機制,推薦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國家及省工業技術改造重點導向目錄,爭取中長期貸款支持。(責任單位: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青島金融監管局、市委金融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十)開展評級評價。開展工業企業分級評價,發揮評價結果的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作用,配套實施差別化電價等政策措施,引導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中,推動低效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或退出。(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二十一)加強政策支持。落實“兩重”“兩新”支持政策,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統籌用好市級先進制造業發展資金,帶動企業加大轉型升級投入。全面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及一次性扣除政策,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設備購置及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等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
要發揮制造強市建設工作專項小組作用,加強工作協同聯動,統籌協調傳統優勢制造業優化升級的推進落實,凝聚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