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養殖場污水主要包括牲畜的糞便及沖洗水,屬于高濃度有機污水,而且懸浮物和氨氮含量較高,這種未處理的污水進入自然水體后,使水中固體懸浮物、有機物和微生物含量升高,改變水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群落組成,使水質變壞。養殖污水中還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養殖場污水所引起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帶來嚴重惡臭污染空氣,糞便在厭氧的環境條件下可分解成氨、硫酸、乙烯醇、二甲基硫醚、硫化氫、甲胺和三甲胺等惡臭氣體,有洋蔥臭、蛋臭和魚臭等臭味,這些氣體危害人類健康,加劇空氣污染。在惡臭物質中對人畜健康影響的是氨氣和硫化氫;
二是對水體造成有機污染,糞便的任意排放極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使水質惡化;糞便、污水滲入地下還可造成地下水中的硝酸鹽含量過高。
三是傳播人畜共患病,由動物傳染給人的人畜共患病有90余種,這些人畜共患病的載體主要是畜禽糞便及排泄物。
在養殖污水處理系統的設計中,本著技術*適用、工藝措施針對性強、系統可靠穩定、運行易開易停,一次性投資與日常運行費用綜合省、減少場地占用面積及盡量利用原有的處理設施的原則;通過對目前國內外同類污水處理技術的綜合分析,特別是相同工程的實際經驗,采用混凝土土建池體進行污水處理,污水處理系統采用“初沉+調節+氣浮+水解酸化+接觸氧化+沉淀+MBR+接觸消毒"工藝進行污水處理。
二、處理工藝描述
在實際的每一階段,均進行了充分的多方案比較,得出優化的工藝。
污水首先經初沉池初步沉淀,然后進入調節池調節水質水量后進入氣浮機設備,經氣浮機處理后污水依次排入水解酸化池和接觸氧化池,經生化處理后的污水再經沉淀池沉淀后流入MBR池,經膜過濾及生化作用處理后,進入接觸消毒池,在消毒池內,污水經二氧化氯消毒后,達標排放。
根據畜牧養殖場污水水質特性及排水狀況(水沖糞工藝),在污水處理工藝前端必須要設置初沉池,以利糞便與污水初步分離,減少污水處理量。分離后的糞便和人工清除的糞便作堆積發酵處理后,加工成為有機肥出售或另作他用。
分離后的污水自流進入調節池,污水經沉淀、氣浮、酸化及均衡調節后,清除部分水解污泥至污泥干化池。污水經絮凝沉淀池加藥絮凝沉淀反應,污水中的COD、BOD可降解30—50%。污水經生化反應處理,在污水處理系統中經氣浮處理、水解酸化反應、間歇曝氣、MBR反應,將水中大的顆粒狀物體爆破分解成小分子狀(水中大量的懸浮固體物生物膜脫落),在填料的表面生長的微生物膜由于填料流化碰撞、曝氣沖刷使微生物處于高活性的對數增長期,處理效率更高。填料內部生長厭氧菌,產生反硝化作用,可以脫氮;外部生長好氧菌,進行好氧分解有機物。所以污水經氣浮處理完畢在進入生化+MBR處理后,污水的磷、氨在此處進一步得到了脫離處理,主要降解指標COD、BOD、NH3-N去除率可超過90%以上,滿足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