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25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陸立軍)主題為“北斗耀璀璨中國夢”的第四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年會暨展覽會24-25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與會專家業者普遍認為,北斗應用將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北斗+”的理念將不斷深入,推動產業新發展。
2015年是北斗系統(BDS)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院士、中國位置網服務聯盟理事長孫家棟指出,北斗自2000年發射*顆衛星以來,今天已經走過了整整十五個年頭,發射了19顆衛星,正在步入覆蓋的新進程,北斗應用和北斗產業化在面臨著新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歷史機遇期。
北斗系統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區域服務以來,穩定服務亞太,成功發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進行新技術驗證,系統建設穩步推進。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會上介紹說,北斗應用已完成初期市場培育,從行業典型應用進軍大眾應用市場,產業呈現快速發展局面。北斗系統與衛星導航系統(GNSS)間合作深入推進,交流不斷加強,北斗正在成為中國品牌。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簡稱“中位協”)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4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高速發展,總體產值達到1343億元,較2013年增長29.1%。北斗應用占比進一步提高,國內衛星導航市場新增銷售產品及系統超過80%已采用北斗兼容技術。
近年來我國一批北斗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如研發成功國產高水平北斗導航芯片、國產北斗米級定位精度手機等,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進入創新和高速成長的快車道。尤其是隨著今年7月兩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向覆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北斗已廣泛應用于測繪、交通運輸、海洋漁業、電力、能源、精細農業等專業領域,以及智能手機、車載導航等大眾消費領域。
中位協專家曹沖表示,2013-2015年是北斗產業發展的關鍵機遇期,預計三年可以在終端規模上實現從百萬、千萬到近億連升三級的目標。
2015年是北斗產業發展的關鍵攻堅年,“北斗+”的概念也隨之出現,并成為本屆年會的熱詞。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應用發展背景下,“北斗+”逐漸顯現出其改造傳統產業模式,推動形成產業發展新業態,服務大眾生產生活的巨大能量。
綜合來看,“北斗+”是智能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是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趨勢。圍繞我國北斗系統,推動衛星導航定位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創新,進而全面時空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這是我國面向未來智能信息產業大發展大變革,實現跨越發展的優選路徑。
中位協秘書長苗前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斗產業在經歷過“產品為王”、“應用為王”的爆發式增長階段后,今年開始轉向“平臺為王”階段。“大平臺解決產品為王、應用為王發展的集約問題。”
苗前軍解釋說,以往北斗應用主要以GPS為主,到2014年,隨著北斗技術的完善、標準規范建成,北斗系統的國家話語權不斷提升,目前已轉變為以自主可控的北斗系統為主,讓其它GNSS兼容的路線。
“從北斗應用來說,無論是行業還是大眾應用,“北斗+”不僅僅是使用引入北斗設備。比如推廣燃氣管網中的應用,以前都是“+北斗”,只是提供北斗定位、位置服務。現在“北斗+”則是實現信息化智慧管網中,北斗作為基礎設施支撐。也就是說,所有的設備都在北斗的下重新設計整合、集約制造,把北斗作為核心的驅動力。”
由中位協發起的北斗“百城百聯百用”行動計劃中,北斗服務網推進,已經在全國9個省10多個城市建立了北斗服務站,并在中國城市燃氣管網管理中展開廣泛應用,為燃氣管網的建設、日常管理、維護、應急搶修等提供了更的位置信息,極大程度地提升了燃氣行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為城市燃氣的安全管理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苗前軍說,北斗在智能終端中,可能只是一個芯片,與整個產業鏈相比微乎其微,但有了北斗,可以激活潛在的需求,對于相關產業起到和帶動作用。以電動車防盜為例,加裝北斗“車衛士”電動車智能防盜系統后,車輛一旦被盜,警方能迅速根據“車衛士”相關功能,及時追繳失盜車輛。更為關鍵的是,“車衛士”與保險公司、*部門聯動,實現平臺對接,這就是“北斗+”的運營模式。
在企業層面,許多北斗企業也開始積極踐行“北斗+”。成立于2000年9月25日的北斗星通公司恰好迎來15。“北斗星通因北斗而生,伴北斗成長。”北斗星通董事長周儒欣說,“北斗+”的提出是基于對產業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
周儒欣指出,“北斗+”包括三個方向:一是向上,加的是技術;二是向下,加的是行業;三是橫向,加的是規模。在周儒欣看來,首先是“北斗+技術”,這里所說的技術,主要是指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和資源。當今產業技術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和用戶需求的變化,迫使我們必須加大“北斗+技術”的推進力度。第二是“北斗+行業”,北斗產業具有滲透性、融合性、寄生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其應用無處不在,可以極其廣泛地應用到很多領域。“北斗+行業”將會逐步進入地下管網、地下停車場、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眾多領域。當然,“北斗+行業”也會得到“北斗+技術”戰略的強力支持,反之“北斗+行業”的拓展會對“北斗+技術”提出新的需求,推動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規模提升。第三是“北斗+規模”,主要指橫向的并購使各業務板塊上規模進一步提升。
“無論是‘北斗+技術’、‘北斗+行業’,還是‘北斗+規模’,主要的發展方式應該是‘內生+外長’。”周儒欣說。
業界普遍認為,“北斗+”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切入點。“北斗+”就是“時空信息+”,就是“位置服務+”,成熟的技術模式和豐富多樣的產品形態,以及“只受想象力限制”的巨大應用需求都非常有利于激發和調動社會創新、創業熱情,形成與資本力量相結合的創新驅動發展“乘法”效應。(完)
2015年是北斗系統(BDS)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院士、中國位置網服務聯盟理事長孫家棟指出,北斗自2000年發射*顆衛星以來,今天已經走過了整整十五個年頭,發射了19顆衛星,正在步入覆蓋的新進程,北斗應用和北斗產業化在面臨著新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歷史機遇期。
北斗系統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區域服務以來,穩定服務亞太,成功發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進行新技術驗證,系統建設穩步推進。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會上介紹說,北斗應用已完成初期市場培育,從行業典型應用進軍大眾應用市場,產業呈現快速發展局面。北斗系統與衛星導航系統(GNSS)間合作深入推進,交流不斷加強,北斗正在成為中國品牌。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簡稱“中位協”)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4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高速發展,總體產值達到1343億元,較2013年增長29.1%。北斗應用占比進一步提高,國內衛星導航市場新增銷售產品及系統超過80%已采用北斗兼容技術。
近年來我國一批北斗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如研發成功國產高水平北斗導航芯片、國產北斗米級定位精度手機等,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進入創新和高速成長的快車道。尤其是隨著今年7月兩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向覆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北斗已廣泛應用于測繪、交通運輸、海洋漁業、電力、能源、精細農業等專業領域,以及智能手機、車載導航等大眾消費領域。
中位協專家曹沖表示,2013-2015年是北斗產業發展的關鍵機遇期,預計三年可以在終端規模上實現從百萬、千萬到近億連升三級的目標。
2015年是北斗產業發展的關鍵攻堅年,“北斗+”的概念也隨之出現,并成為本屆年會的熱詞。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應用發展背景下,“北斗+”逐漸顯現出其改造傳統產業模式,推動形成產業發展新業態,服務大眾生產生活的巨大能量。
綜合來看,“北斗+”是智能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是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趨勢。圍繞我國北斗系統,推動衛星導航定位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創新,進而全面時空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這是我國面向未來智能信息產業大發展大變革,實現跨越發展的優選路徑。
中位協秘書長苗前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斗產業在經歷過“產品為王”、“應用為王”的爆發式增長階段后,今年開始轉向“平臺為王”階段。“大平臺解決產品為王、應用為王發展的集約問題。”
苗前軍解釋說,以往北斗應用主要以GPS為主,到2014年,隨著北斗技術的完善、標準規范建成,北斗系統的國家話語權不斷提升,目前已轉變為以自主可控的北斗系統為主,讓其它GNSS兼容的路線。
“從北斗應用來說,無論是行業還是大眾應用,“北斗+”不僅僅是使用引入北斗設備。比如推廣燃氣管網中的應用,以前都是“+北斗”,只是提供北斗定位、位置服務。現在“北斗+”則是實現信息化智慧管網中,北斗作為基礎設施支撐。也就是說,所有的設備都在北斗的下重新設計整合、集約制造,把北斗作為核心的驅動力。”
由中位協發起的北斗“百城百聯百用”行動計劃中,北斗服務網推進,已經在全國9個省10多個城市建立了北斗服務站,并在中國城市燃氣管網管理中展開廣泛應用,為燃氣管網的建設、日常管理、維護、應急搶修等提供了更的位置信息,極大程度地提升了燃氣行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為城市燃氣的安全管理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苗前軍說,北斗在智能終端中,可能只是一個芯片,與整個產業鏈相比微乎其微,但有了北斗,可以激活潛在的需求,對于相關產業起到和帶動作用。以電動車防盜為例,加裝北斗“車衛士”電動車智能防盜系統后,車輛一旦被盜,警方能迅速根據“車衛士”相關功能,及時追繳失盜車輛。更為關鍵的是,“車衛士”與保險公司、*部門聯動,實現平臺對接,這就是“北斗+”的運營模式。
在企業層面,許多北斗企業也開始積極踐行“北斗+”。成立于2000年9月25日的北斗星通公司恰好迎來15。“北斗星通因北斗而生,伴北斗成長。”北斗星通董事長周儒欣說,“北斗+”的提出是基于對產業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
周儒欣指出,“北斗+”包括三個方向:一是向上,加的是技術;二是向下,加的是行業;三是橫向,加的是規模。在周儒欣看來,首先是“北斗+技術”,這里所說的技術,主要是指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和資源。當今產業技術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和用戶需求的變化,迫使我們必須加大“北斗+技術”的推進力度。第二是“北斗+行業”,北斗產業具有滲透性、融合性、寄生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其應用無處不在,可以極其廣泛地應用到很多領域。“北斗+行業”將會逐步進入地下管網、地下停車場、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眾多領域。當然,“北斗+行業”也會得到“北斗+技術”戰略的強力支持,反之“北斗+行業”的拓展會對“北斗+技術”提出新的需求,推動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規模提升。第三是“北斗+規模”,主要指橫向的并購使各業務板塊上規模進一步提升。
“無論是‘北斗+技術’、‘北斗+行業’,還是‘北斗+規模’,主要的發展方式應該是‘內生+外長’。”周儒欣說。
業界普遍認為,“北斗+”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切入點。“北斗+”就是“時空信息+”,就是“位置服務+”,成熟的技術模式和豐富多樣的產品形態,以及“只受想象力限制”的巨大應用需求都非常有利于激發和調動社會創新、創業熱情,形成與資本力量相結合的創新驅動發展“乘法”效應。(完)
關鍵詞:衛星導航定位
上一篇:衛星系統,衛星系統的組成有哪些?
全年征稿/資訊合作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智能制造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智能制造網,http://www.lfljgfsj.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2025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電產品交易會 暨先進制造業博覽會
展會城市:合肥市展會時間: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