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能制造網 學術論文】“十三五”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以“互聯網+”為重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把握“十三五”,布局“中國智造”,不僅能走出一條化解產能過剩的有效路徑,還能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贏得先機,為邁向高收入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從“制造”走向“智造” 我國迎來產業轉型窗口期
“十三五”(2016-2020)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期”。如何謀劃好、把握好這個“窗口期”,奠定未來公平、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事關轉型升級的成敗與深化改革的成效。近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推出了本年度核心成果——《轉型抉擇》研究報告,對2015-2020年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挑戰、發展趨勢與應對方法做了系統探討。本版特設“轉型抉擇”專欄,陸續刊登這組報告,以供參考。
——亞夫
■“十三五”是我國從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這期間我國工業將與“工業革命3.0”的歷史發生交匯。“工業革命3.0”的本質是新能源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十三五”新能源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將為太陽能等新能源普及、逐步取代傳統化石能源創造重要條件,由此將深刻改變我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并深刻改變我國的工業版圖。
■在新能源與互聯網結合的工業革命中,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將大大降低新能源利用的平均成本,從而會形成獨特的市場優勢。據報道,互聯網用戶預計在2015年將超越30億大關,而2018年中國網民數量將超過7.5億人??梢哉f,我國互聯網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獨步。到2020年,我國有望成為能源互聯網革命的。
■“十三五”也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以“互聯網+”為重點促進工業轉型升級。這就需要確立推進工業與服務業融合的基本目標,實質性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推動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化、化。把握“十三五”,布局“中國智造”,不僅能走出一條化解產能過剩的有效路徑,還能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贏得先機,為邁向高收入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
“十三五”是我國從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當前,由發達國家發軔,已進入“工業革命3.0”時代、“工業革命4.0”時代。值得關注的是,與過去兩次工業革命有很大的不同,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和大的新興經濟體,是以一個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的姿態出現的。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加快形成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新格局,我國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從“工業革命2.0”向“工業革命3.0”的升級,并奠定“工業革命4.0”的重要基礎。
把握工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十二五”以來,以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主要支撐,我國開始呈現工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這個大趨勢突出表現為三大革命:能源互聯網革命、制造業數字化革命、制造業服務化革命。
1.能源互聯網革命的大趨勢
(1)我國工業化中后期與“工業革命3.0”的歷史交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主要發達國家提出了“工業革命3.0”的概念,并將其作為再工業化的基礎。如果說“工業革命1.0”(1760~1860年)是蒸汽機時代,“工業革命2.0”(1860~1950年)是電氣化時代,“工業革命3.0”的本質則是新能源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十三五”新能源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將為太陽能等新能源普及、逐步取代傳統化石能源創造重要條件,由此將深刻改變我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并深刻改變我國的工業版圖。
(2)我國初步形成能源互聯網革命的某些比較優勢。目前,我國已成為太陽能光伏生產大國,并將成為世界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長期以來,上一直以新能源工業貿易競爭指數來衡量一國新能源工業的競爭力。在這項評價中,丹麥以0.83的高分排在位,中國(0.3)、德國(0.29)、西班牙(0.28)、瑞典(0.28)和韓國(0.22)依次排在第二至第六位。
(3)2020:我國有望成為能源互聯網革命的。在新能源與互聯網結合的工業革命中,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將大大降低新能源利用的平均成本,從而會形成獨特的市場優勢。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互聯網用戶預計在2015年將會超越30億大關,2018年中國網民數量將超過7.5億人。可以說,我國互聯網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獨步。
2.制造業數字化革命的大趨勢
(1)制造業數字化革命新階段的到來。2013年4月,德國提出的“工業革命4.0”,主要特征是制造業數字化。美國與歐盟相繼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突出的特點是以制造業數字化為重點發展制造業。
(2)我國已經成為大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基地和具成長性的信息消費市場。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4家企業進入互聯網公司。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成為美國大的IPO項目之一,并成為大移動電商公司和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十三五”我國不僅不會缺席“工業革命4.0”,還可能成為重要的推動者。
(3)我國制造業數字化潛力巨大。2011年,我國成功研制出世界上大的3D打印機。2013年,我國以3.7萬臺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超過日本,成為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4年前三季度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繼續高速增長,達到3.36萬臺,同比增長32.5%,預計全年達到4.5萬臺。
3.制造業服務化革命的大趨勢
(1)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需要加快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歐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獲得制造鏈上的高額利潤,主要在于通過制造業的服務化占領了高附加值環節。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兩個“70%”,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產性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主要基于制造業的服務化。
(2)“工業革命3.0”依賴于生產性服務業。以太陽能光伏向家庭的普及為例。重要的并不是太陽能光伏本身的制造環節,而在于服務環節。能否通過以高新技術服務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強研發和銷售,并降低交易成本,使家庭多余的發電能夠及時銷售出去,是太陽能光伏向家庭普及的核心難題。
(3)“工業革命4.0”依賴于生產性服務業。“工業革命4.0”的實現,重要的是發展以大數據為重點的信息服務業,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產系統,促進生產方式由大規模同質粗放生產向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精細化轉變。
應對工業轉型升級的時代挑戰
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制造業大國。但總體來看,我國工業體系是按照“工業革命2.0”時代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在新一輪工業革命興起和國內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的特定背景下,我國傳統的工業模式不可持續的矛盾日益凸顯。
1.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1)產業鏈的調整與制造業競爭的加劇。我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的重要歷史背景是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當前,主要發達國家試圖奪回制造業優勢的勢頭非常明顯。奧巴馬政府明確提出要讓美國經濟“基業長青”,必須重振制造業。2013年,歐盟明確提出歐洲需進行“再工業化”以重振歐洲經濟,并將工業占歐盟GDP的比重由15.6%提升至2020年20%的總體目標。
(2)失去相對于新興經濟體的低成本優勢。據《德勤中國競爭力調查報告2011》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人力成本約為中國的50%。從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來看,越南大概是1000元,印度約為600元,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達到2500~3000元。
(3)相對于發達國家的低成本優勢也在減弱。例如,2003年我國制造業產品的成本平均比美國要低22%,但到2008年底已收窄至5.5%,2008年之后更是逐漸下降。按照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調查,美國的人力與能源成本比歐洲和日本低得多,到2015年美國的制造業成本僅比我國長三角地區高5%左右。
2.推進綠色轉型
2014年北京地區出現了多年來罕見的“APEC藍”,這一方面說明霧霾是可以治理的,但同時也反映了霧霾治理的代價極大。我國能源結構仍停留在世界百年前的水平,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重高達67%。我國消費了近20%能源,生產了約12%的GDP,卻排放了近27%的二氧化碳。盡管我國是太陽能產品制造大國,但80%以上太陽能產品主要用于出口,對國內綠色增長的推動作用明顯不足。
3.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1)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例如,在核心技術方面,我國的國外知識產權依存度至少達到90%。發達國家對國外知識產權的依賴程度一般低于30%。
(2)缺乏。例如,2012年我國約出口10億部手機,但90%的利潤被蘋果、三星賺去,我國靠廉價勞動力只能賺得1%。在大品牌咨詢機構Interbrand發布的2013佳百大品牌排行榜中沒有我國企業身影。
(3)產學研脫節現象未得到根本解決。根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我國研發經費長期快速增長,2012年達到10298.4億元,居世界第3位,占份額由2000年的1.7%迅速提高到11.7%,但由于產學研用脫節,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
4.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2014年三季度,我國產能利用率僅為78.7%,與上季度持平,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處于近4年來的較低水平。產能過剩的范圍已經從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造船等傳統產業擴散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截至2014年12月,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連續34個月下降,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PPI負增長長的時期。在產能過剩的條件下,工業企業贏利非常微薄。例如,2014年前三季度,重點統計鋼鐵企業累計虧損面25%,虧損額80.86億元,銷售利潤率僅為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