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需要協作機器人?
協作機器人的興起意味著傳統機器人必然有某種程度的不足,或者無法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總結一下,主要有三點:
1.傳統機器人部署成本高
其實相對來講,工業機器人本身的價格并不高。主流場合使用的機器人,根據負載能力不同,售價區間在¥10w~¥40w。一般情況下一臺機器人的使用使用壽命在5~8年,作為比較的工業設備來講并不算貴。
傳統機器人貴在其部署(將機器人安裝到工廠并正常運行)成本上,原因有兩個:目前的工業機器人主要負責工廠中重復性的工作,這依賴于其非常高的重復定位精度(重復到達空間某些固定位置的能力,一般機器人可以做到0.02mm以下),以及依賴固定的外界環境。為了保證這一點,除了機器人本身的設計要求之外,還需要待加工的產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便機器人每次都可以到同一個地方準確的拿取或者執行某項操作。對于現代復雜的流水線作業來講,在整個產線上為每一個使用機器人的工序都設計這些固定的外界環境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占用大片寶貴的車間面積以及長達數月的實施時間。機器人的使用難度較高,只有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士才能熟練使用機器人完成配置、編程以及維護的工作,普通用戶很少具備這樣的能力。
將之前以工人操作為主的流水線,變為由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為主的生產線,是一個系統工程,絕大多數終端工廠客戶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就需要一個第三方的角色來完成這部分工作,這個第三方即系統集成商,來根據客戶現場的實際情況,來完成機器人的終部署。
系統集成商的工作至少包括: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方案(流程、設備布局、人員配置等)機器人外圍支持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符合工藝要求的機器人編程、調試。客戶技術團隊的培訓。以及后續的售后維護工作。
根據很多業內機構和前輩統計的數字,整個機器人部署/集成應用的費用大概是機器人售價的3~4倍。近幾年隨著國內集成商的迅速擴軍,競爭越來越激烈,整體價格有所下滑,但也基本在2~3倍。
以常見的弧焊工作站為例,采購一臺進口品牌的弧焊機器人價格約在11~15w之間,但是經過系統集成商這一層之后,整體報價不會低于30w,個別夸張的甚至能報到100w。在工資相對較高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一名熟練焊工的工資大概在5k~7k,1臺機器人代替1~2名工人,ROI不會少于2年,很多中小企業主對機器人會選擇猶豫和觀望。
如果使用機器人的機器人比較多,則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對原有的生產線進行改造,甚至重新建設,不僅需要巨大的投資,可能還涉及到停產改造,這也是很多工廠遲遲不上機器人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因為每一條生產線上的大部分設備(末端工具、非標機械、控制流程等)都是針對特定的產品設計的,如果涉及到中途變更生產需求,很大概率上之前的生產線無法直接滿足新產品生產的需求,這就涉及到機器人系統的重新設計和部署,這部分的工作量有時會接近部署。
簡而言之,單獨的機器人無法直接用于工廠的生產線上,還需要很多外圍設備的支持。雖然機器人本身是一種高柔性、高靈活性的設備,但整個生產線不是,一旦涉及生產線變動,費用很高。
2.傳統機器人無法滿足中小企業需求
中小企業是目前機器人新興市場的主要客戶,目前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無法很好的滿足SME的需求。傳統工業機器人的目標市場是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的企業。
大規模生產是20世紀流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生產過程的分解、流水線組裝、標準化零部件、大批量生產和機械式重復勞動等為主要特征。
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生成的企業,對機器人系統高額的部署費用相對不敏感,因為在產品定型之后,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生產線可以不做大的變動,機器人基本不需要重新編程或者重新部署,可以大化利用機器人標準化、率的特點,實現投資價值大化。
汽車行業是大規模生產的典型代表,世界上臺工業機器人也部署在通用汽車的工廠中,負責沖壓零件的搬運工作。到今天,汽車行業仍然占據了機器人出貨量的40%以上:
一款新車從發布到退出市場,一般會經歷3~6年時間。這期間,即使有改款,也只是對外觀、內飾進行微調,這些變動一般不會影響到機器人的工作(車身焊接、噴漆、主要零部件搬運),因此在機器人的整個生命周期基本上不需要對已經完成的生產線進行改動或者對機器人進行重新部署,只需要正常的維護即可,發揮了機器人的優點,避開了它的缺點。
而中小企業則不一樣,它們的產品一般以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為特征,沒有太多的資金對生產線進行大規模改造,并且對產品的ROI更為敏感。
這要求機器人具有較低的綜合成本、快速部署/重部署能力、簡單上手的使用方法,而這些,傳統機器人很難滿足。
此外,在某些機器人應用的新興行業中,即使是大企業也面臨與中小企業同樣的問題,3C產業是這個方面的典型代表。
3C市場中如手機、平板、可穿戴設備等主流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基本上生命周期只有1~2年,短的甚至只有幾個月。如果采用傳統機器人方案,投入大量資源,耗費數月建設的生產線可能連成本的零頭還沒收回,所生產的產品就該退市了。而如果對生產線再進行改造,又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這是不可接受的。
除了資金投入,3C行業很多時候更關心時間,常見機器人自動化改造方案耗時1個月到數個月不等,但3C產品無法在每一次換代都等待這么久。那邊蘋果說“下個月開始生產iPhone7的外殼”,你這邊說“先等我1個月把生產線改造一下”,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些情況下還是人靠譜,培訓3天,立馬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