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的集團披露了2024財年年報。
數據顯示,美的在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4090.84億元,同比增長9.47%;歸屬母公司凈利潤達到385.39億元,同比增長14.29%;扣非凈利潤為357.41億,同比增長8.39%;毛利率提升至26.42%,同比上升2.78%。
分業務來看,美的智能家居業務表現亮眼,2024年實現收入2695.32億,較上年同期的2463.51億元增長9.41%,占營收比例66.2%。其中,家用空調、干衣機、臺式泛微波等9大品類在行業內位居第一。
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收入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跨越千億門檻,達到104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77.81億元增長6.87%,占營收的比例為25.67%。
其中,
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年收入為287億元,占營收比重7%,較上年同期的310.53億元下降7.58%;毛利率為22%,同比下滑1.7個百分點。美的稱,這主要是由于行業需求周期性波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疊加光伏、鋰電行業產能調整等因素,使得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在短期內承受較大壓力。但據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透露,該業務零售營收已突破300億元。
截至4月7日發稿,美的A股市值5146億,港股市值4883億港元。
人形機器人界的 “弄潮兒”
工業機器人賽道之于美的,如同深海探險般充滿誘惑與風險。
回溯到2017年,美的以近300億元的巨額資金,成功收購庫卡機器人94.55%的股權。當時,美的給出的每股115歐元的收購報價,使庫卡的市盈率高達48倍。
直至2022年,美的完成對庫卡100%股權的收購,至此,正式全面進軍機器人領域。
起初,市場普遍預期,庫卡集團在美的的支持下,將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庫卡業績迅速“變臉”。
起初,業界篤定這是一場雙贏聯姻,但現實卻十分殘酷。庫卡業績好似坐了滑梯,據Wind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庫卡實現營業收入逐年下滑,分別為271.45億元、254.42億元、249.52億元和206.52億元;凈利潤也由盈轉虧,同期分別為6.91億元、1.00億元、0.76億元和-8.27億元。
鑒于2018年的糟糕業績,庫卡不得不取消原定于2020年實現經營額度40-45億歐元、稅前利潤率超7.5%的目標。與此同時,裁員危機、高管頻繁變動等問題,如同烏云一般,籠罩著庫卡。
好在否極泰來,隨著全球制造業復蘇,工業自動化需求激增,轉機像破土的春筍。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庫卡營收接近33億歐元,同比大幅增長28%,息稅前收益(EBIT)不僅成功轉正,還提升至6180萬歐元。
到了2023年,庫卡在重載機器人銷量和收入方面均位列行業第二,市場份額分別達到18.6%和17.9%。
2024年,庫卡中國展現出強大的創新活力,全年發布27款新品,覆蓋SCARA機器人、小型機器人、中低負載機器人、重載機器人以及移動機器人等多個品類。
據MIR睿工業統計,2024年庫卡工業機器人在國內市場的銷量份額穩步上升,達到8.2%左右。庫卡中國不僅實現了銷售收入和訂單規模的雙增長,海外業務占比也顯著提高,其中移動機器人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0%。
此外,鑲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智能制造版圖之上的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是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其累計生產交付工業機器人超過 8 萬臺。
產業合作方面,2024年,庫卡與大眾汽車集團簽訂框架協議,將在當年及未來兩年為西班牙大眾汽車公司提供超700臺機器人,用于白車身生產;為一家汽車客戶提供23個集成庫卡工業機器人的攪拌摩擦焊接單元,應用于電動汽車焊接生產線,項目訂單金額達數千萬歐元。
在人形機器人這塊“蛋糕”上,美的同樣動了心思。
上月中旬,美的自研自產的人形機器人樣機亮相。這款機器人具備語音交互功能,能精準響應指令,不僅可以完成握手、跳舞等日常動作,還能執行打螺絲等高精度操作。由此可見,美的在穩固工業領域優勢的同時,正將目光投向家庭市場。
其上月中旬曝光了自研自產的人形機器人樣機。該機器人能通過語音交互實現指令響應,不僅能完成握手、跳舞等基礎動作,還可執行打螺絲等精細操作。可見,美的這次既想在工業領域大顯身手,又要成為家庭場景的得力助手。
那么,美的的“勇氣”來自哪里?
早在2014年,美的就成立了“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累計投入超24億。如今,研究院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500名技術研究人員,其中資深專家與博士數量超200人。未來,研究院將圍繞未來家電、儲能、機器人與自動化以及醫療器械四大領域展開深入研究。
去年,美的在投資者互動平臺透露,中央研究院已組建專門的具身智能研發團隊,現階段主要聚焦于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開發。
在樣機發布后,多家媒體報道稱,美的以中央研究院具身智能團隊為班底,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專注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機研發及應用。雖然產品商業化的具體時間尚未確定,但相關工作正在加速推進。
事實上,美的在機器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早已展開全面布局。
在核心零部件領域,美的旗下的威靈電機是全球最具規模的微電機核心制造商。威靈電機擁有多個制造基地,年產量高達2.2億臺微電機。毫不夸張地說,全球每3臺空調中,就有1臺搭載威靈電機,其行業影響力可見一斑。
在精密傳動領域,美的旗下全資子公司極亞精機專注于此,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在諧波減速機和RV減速機等核心產品上取得顯著成果。這些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精密加工機床等智能化運動領域,為美的在機器人產業鏈的縱深發展筑牢根基。
在伺服系統及控制系統領域,2017年,美的全資收購高創傳動,成為美的工業技術旗下重要業務板塊之一,進一步完善了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布局。
在自動化與物流業務拓展上,美的買下國際知名物流系統集成商瑞仕格,在物流領域推進數字化與機器人技術。
根據招股書,美的希望在上市后的三年之內分拆美智光電以及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相關業務,不過當前尚未制定任何有關擬分拆事項的詳細計劃。
寫在最后
近三年來,美的宛如在科技賽道上疾馳的賽車,研發投入累計超過430億元。2024年,美的研發投入更是達到160億元,同比增幅超10%。
依托于深厚的技術積淀與產業深耕,美的以核心部件研發為根基,以整機智能制造為樞紐,以場景化應用拓展為觸角,構建起全鏈條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打造出牢不可破的產業護城河。
而產業鏈各環節相互賦能、持續反哺。下游能夠助力上游精準開展技術研發,同時為中游的智能制造提供改進方向;中游的先進制造經驗,又能反向推動上游生產工藝革新,降低部件生產成本。各環節之間通過信息、技術、資源的高效流通,構建起緊密協同的產業網絡。
2025年,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各大家電巨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拓展業務版圖,一場沒有硝煙的市場爭奪戰已然打響,這注定是一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