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比亞迪舉辦智能化戰略發布會,宣布比亞迪將全系搭載 “天神之眼” 高階智駕系統,開啟 “全民智駕時代”。
在國內智駕賽道,比亞迪此舉如同一顆深水炸彈,迅速引發高度關注與熱烈討論。特別是中階智駕市場,在比亞迪的猛烈攻勢下,有望迎來深度格局重塑。
所謂中階智駕,顧名思義即介于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等基礎ADAS應用,和高階城市NOA之間的智駕方案,在功能上以高速NOA和城市記憶領航為主。相較于其他兩種方案,中階智駕由于在聚焦終端用戶高頻用車場景的同時,兼具成本優勢和出色智駕體驗,正成為各大車企和智駕Tier1的發力重點。
據蓋世汽車梳理發現,過去一段時間,包括博世、輕舟智航、易航智能、Momenta、卓馭等在內的智駕供應商,都在全力推進高性價比中階智駕方案研發及量產落地。從各家企業的進展來看,今年將是中階智駕扎堆落地的量產大年。
而被普遍視為比亞迪智駕“走量”關鍵的天神之眼C系統,嚴格意義上來講,恰恰精準定位中階智駕市場。考慮到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以及其強大的研發實力,銷售體量和成本優勢,在大規模落地天神之眼C系統后,預計將對中階智駕市場產生強烈沖擊,甚至改變智駕行業的游戲規則。
比亞迪重磅出擊,攪局中階智駕
繼2024年成功斬獲“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量冠軍”“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冠軍”等多項殊榮,日前比亞迪正式吹響了“全民智駕” 號角,宣布向智能化下半場發起總攻。
“天神之眼” 技術矩陣,正是比亞迪征戰新賽段的一柄利刃。
作為比亞迪自研高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天神之眼”于2023年7月推出,首搭車型是騰勢N7,2024年進一步擴展至仰望U8、漢EV、宋L EV、海獅07EV、海豹等多款車型,覆蓋了比亞迪旗下多個品牌與車系。
不過此前,“天神之眼”更多是零散搭載于比亞迪旗下各品牌。而今年,通過差異化芯片和傳感器配置,搭建更完整的“天神之眼”技術矩陣,比亞迪為該系統制定了更為清晰、高效的落地路線。
天神之眼A(DiPilot600):核心硬件配置為2顆英偉達Orin X芯片+3顆激光雷達,主要搭載于仰望品牌,用于實現城區領航、高快領航、易四方泊車等功能。
天神之眼 B(DiPilot 300):核心配置為1顆英偉達Orin X芯片+1~2顆激光雷達,主要搭載于騰勢品牌以及比亞迪品牌的中高端車型,用于支持城區領航、高快領航、易三方泊車等功能。
天神之眼 C(DiPilot 100):芯片層面支持英偉達Orin N和地平線J6M兩種方案,搭配三目前視攝像頭,主要搭載于比亞迪品牌車型,包括10萬以下的第二代秦 PLUS DM-i、海鷗等車型,支持高快領航、城區記憶領航、代客泊車、離車泊入等,但不支持城市NOA功能。
結合比亞迪旗下各品牌具體的市場表現,不難發現,盡管比亞迪宣稱要推動高階智駕“全民化”,但其實現階段“天神之眼”影響最大的還是中階智駕市場。因為真正支持高階城市NOA應用的天神之眼A和天神之眼 B方案,目前來看主要還是面向20萬以上市場,而這原本就是NOA的主力搭載區間,特別是城市NOA。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數據,2024年前11個月,國內乘用車市場NOA累計標配量達175萬套,其中20萬以下市場占比僅為5.9%,20-40萬區間則超過了68%。只不過比亞迪大力加碼后,有望進一步顯著提升城市NOA在終端市場的搭載規模。
反而面向大眾主流市場的天神之眼 C,由于將高快領航、城區記憶領航等中階智駕系統的搭載門檻降至了10萬以內——搭載天神之眼C的海鷗智駕版起售價僅為6.98萬元,疊加比亞迪本身在中低端市場較大的銷售體量,被普遍認為有望對智能駕駛現有市場格局產生強烈沖擊。
而在此之前,中階智駕的“入門檻”一直由寶駿把手。通過和卓馭合作,寶駿已經先后在寶駿云朵靈犀版、寶駿悅也Plus、寶駿云海等多款車型上落地了高快領航、城市記憶領航等功能,率先實現中階智駕在10萬元級別車型量產落地。此次天神之眼C的發布,可謂再一次突破了中階智駕系統的成本下限,市場潛力驚人。
尤其以秦、宋、海鷗、海豹等為代表的熱銷車型,憑借出色性價比和良好的市場口碑,長期位居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前列。據比亞迪2024年銷量數據,去年比亞迪“王朝家族”,僅秦系列(含秦PLUS、秦L DM-i、秦EV)和宋系列(含宋L DM-i、宋LEV、宋Pro DM-i)年度新車銷量就分別達到了732,252輛和484,320輛,而“海洋網”的宋PLUS車系(含DM、EV)、海鷗和海豹車系則分別銷售了511,962輛、479,294輛和389,339輛。就比亞迪全年4,272,145輛的總銷量而言,這五大系列合計占據了60%的份額。
一旦這些車型搭載天神之眼C系統,基于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市場影響力,必將對中階智駕市場產生巨大的“殺傷力”,助力比亞迪迅速搶占重要市場份額,同時快速實現高質量智駕數據積累,支持其迭代智能駕駛相關算法,實現對頭部智駕企業的加速追趕。
不僅如此,比亞迪這一動作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中階智駕市場的戰略布局,也將形成巨大挑戰。特別是中階智駕搭載門檻的進一步降低,有望倒逼其他車企和智駕Tier1加快技術研發步伐,加速高性價比智駕系統落地進程。
中階智駕,緣何成新賽點?
作為銜接基礎智駕與高階智駕的關鍵過渡,中階智駕在智能駕駛大規模普及與持續迭代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縱觀市場,當前以ACC、LDW、LKA、AEB等為代表的基礎ADAS,雖然搭載成本低,但由于功能碎片化,用戶體驗感不強,難以滿足終端市場對智駕系統日益嚴苛的搭載需求。而高階智駕系統,固然具備出色的智駕體驗,成本也同樣水漲船高,目前主要搭載于20萬以上市場,尚不具備大規模普及條件。
比較之下,以高速NOA、城市記憶領航等為代表的中階智駕系統,得益于新一代感知、芯片、算法等核心技術的優化升級,在充分考量用戶實際駕駛需求,精準聚焦用戶高頻駕駛場景的同時,兼具高性價比優勢,正成為整車廠應對車市“內卷”,加速智駕普及的關鍵。
一方面,從國內車市結構來看,中階智駕瞄準的10-20萬元級市場,占據了半壁江山。據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乘用車累計銷售2260.8萬輛,同比增長3.1%。其中10-20萬元車型累計銷售1,358萬輛,10萬元以下車型累計銷售494.2萬輛,分別占據60.1%和21.9%的市場份額。這意味著,智能駕駛要真正大規模普及,進一步下探至20萬甚至10萬元以內市場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從高階智能駕駛的演進態勢來看,目前普遍認為,自動駕駛從 L2 向 L3,甚至是更高級別的 L4/L5 進階,數據閉環是必經之路。而要打造強大的數據飛輪,也離不開智能駕駛在終端市場更大規模的普及,進行大規模、高質量、多場景的
數據采集,這同樣對智駕應用下探提出了“硬需求”。
正因為如此,伴隨著車市新一輪競爭周期開啟,加速推進高性價比中階智駕系統在終端市場快速普及,正成為產業鏈企業角逐的關鍵。
除了比亞迪,當前以長安、奇瑞、吉利等為代表的頭部車企,以及博世、輕舟智航、易航智能、知行汽車、四維圖新等智駕Tier1,都在大力加碼中階智駕方案,試圖爭取更高的市場份額。
其中博世的中階系統,據悉已經獲得至少三家頭部車企定點,覆蓋十幾款車型,包括多款出口海外車型。該方案基于地平線J6E開發,可以實現高速 NOA 及城市記憶行車、記憶泊車等功能,計劃今年正式量產落地。
易航智能基于地平線J6M的中階方案,也已獲得某自主品牌多款平臺車型定點,計劃于年內全功能量產落地。該方案于2024年北京車展正式發布,通過匹配BEV無圖方案,可實現高速NOA、城市記憶領航、跨層記憶泊車等功能。
輕舟智航圍繞地平線J6E打造的中階智駕方案,其中7V版本的輕舟乘風Air,可以支持高速NOA和行泊一體功能,主要聚焦10萬級以內車型;11V版本的輕舟乘風Pro,在實現更好的高速NOA和和城區LCC體驗的同時,還拓展了城市記憶行車等更多城市NOA功能,該方案主要面向10~15萬元級車型。
鑒智機器人基于單顆征程J6E的中階智駕方案,通過7VnR傳感器組合,則以低至4000元的全套系統成本,實現了高速NOA功能,并可拓展城區記憶行車,目前已經獲得嵐圖定點,預計2025年三季度量產。
由此可以看出,今年自動駕駛的發展態勢,除了通過持續的技術升級,進一步提升高階城市NOA的性能和體驗,推進更高級別自動駕駛演進,加速高性價比中階智駕系統的普及,也是主旋律。而得益于比亞迪、長安等傳統巨頭的入場,今年有望是中階智駕井噴之年。
據方正證券測算,2025年比亞迪國內銷量有望超500萬臺,其中Dipilot100和Dipilot300搭載量預計分別達251和70萬套。而就整個NOA市場來看,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2025年國內市場搭載NOA功能的車型銷量或將達500~600萬輛,市場滲透率將接近30%。
從能用到好用,依然任重道遠
在中階智駕激烈的量產角逐中,出于對成本控制與性能平衡的綜合考量,業界在核心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已經呈現高度的趨同性。
具體來看,在傳感器配置上,主流方案基本都采用了以攝像頭為主的純視覺方案,比如比亞迪天神之眼C是5R12V,長安深藍同期發布的DEEPAL AD PRO為5R5V,華為乾崑智駕基礎版ADS SE 則是3R10V,均沒有搭載激光雷達。
不同的是,比亞迪天神之眼C除了傳統攝像頭,還搭載了由2顆800萬像素的廣角攝像頭和1顆800萬像素的長焦攝像頭組成的“二郎神”前視三目方案,通過模擬人眼雙目測距原理,結合占用網絡技術,在降低系統算力需求的同時,提升對行車環境的感知能力。
而芯片層面,除華為乾崑智駕采用自研芯片,其他大部分方案搭載的都是地平線J6E/J6M芯片,算力普遍在100TOPS左右。
作為地平線專門面向中階智駕推出的智能計算芯片,J6E和J6M算力分別為80TOPS和128TOPS,其中前者的性能上限為高速領航和城市記憶行車,后者還支持輕量級城區NOA。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基于地平線J6E的自動駕駛域控,成本約在2000-3000元,而作為對比,一顆英偉達Orin X芯片售價就需500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3500元。
正是憑借顯著的成本優勢,以及快速開發能力,地平線J6E/J6M已經成為眾多產業鏈企業發力中階智駕的一致選擇。除了上述企業,目前這兩款芯片還獲得了大眾、理想、上汽、奇瑞、東軟睿馳、四維圖新、零束科技、天準科技等企業的研發及量產合作。
這意味著,在2025年中階智駕普及戰中,地平線有望成為產業鏈最大受益者之一。
同樣隨之受益的,還有英偉達和高通。
天神之眼C除了搭載地平線J6M,部分也將搭載英偉達Orin N芯片。作為英偉達Drive Orin 系列的中檔產品,Orin N算力為84TOPS,可支持高速NOA、AVP代客泊車等功能,在此之前該款芯片已經首發搭載于騰勢N7。這意味著,Orin N對中階智駕的支持能力,已經在與比亞迪的合作中經歷了成熟的量產驗證。
不過近期也有消息稱,英偉達正向車企推薦下一代產品Orin Y,并有意平替Orin X,同時將放棄此前推出的Orin N。據悉,Orin Y算力與Orin X相近,約200 TOPS,但成本會更低。目前尚不清楚Orin Y的具體推進情況,但可以肯定的是,英偉達并沒有放棄Orin N,至少比亞迪今年會大規模搭載。
而隨著天神之眼C在終端市場大規模搭載,憑借比亞迪龐大的市場份額和銷售體量,必將推動 Orin N 裝機量進一步提升,從而在智駕芯片市場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高通目前則主要是通過與Momenta、毫末智行等合作,基于36TOPS的驍龍8620打造中階智駕應用,并已經定點了現代汽車等項目。未來相關方案一旦量產,憑借高通在芯片領域的品牌影響力以及技術實力,也有望在中階智駕芯片市場分一杯羹,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值得關注的是,要打造高性價比中階智駕方案,除了從核心硬件著手降本,近期DeepSeek開源模型的出現,也有望為行業提供新解法。
開源證券就指出,DeepSeek通過架構和算法創新,顯著降低內存占用和計算開銷,在有限算力與訓練成本下顯著提升算力利用效率。這一做法將對智能駕駛產生深遠影響,有望加速國內自動駕駛發展進程。
過去傳統的AI模型訓練,強依賴于高端GPU,不僅成本高昂而且資源有限。而DeepSeek通過算法優化,大幅降低了對高端GPU的依賴,并通過稀疏計算、模型蒸餾等技術,使模型訓練成本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60%,甚至更低。比如DeepSeek-V3,在實現相同性能的情況下,訓練成本不到GPT-4o的1/20。
不僅如此,憑借強大的推理以及多模態能力,DeepSeek還可以快速對各種輸入數據進行分析與判斷,支持智駕系統更好地理解道路場景,并在復雜路況中實現更為強大的性能。
但另一方面,盡管“全民智駕” 已經成為業界普遍共識,不可否認,要真正實現智能駕駛從“基本可用”到“安全且好用”跨越,依然任重道遠。
日前,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余承東就公開發文,在智能駕駛領域,“基本可用” 與 “好用且安全” 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類似于打電話只需有網絡即可實現,但要獲得流暢的上網體驗則需要 5G 網絡支持。
這背后的難點是多方面的。技術層面,盡管過去幾年智能駕駛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復雜場景下的感知和決策能力仍需提升,面對復雜路況時,系統的穩定性和準確性仍待繼續優化,尤其是對長尾場景的應對能力。
市場層面,拋開一些汽車愛好者和科技“發燒友”,當前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系統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整體仍然較低,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態勢,并且還存在不少誤用、濫用智能駕駛的情況。
而法規層面,智能駕駛的大規模普及還需要完善的法規框架支持,但目前全球范圍內仍缺乏統一的法律標準,例如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責任主體的界定尚不清晰。此外,智能駕駛系統涉及大量數據采集和處理,數據隱私保護和網絡安全問題也亟待解決。
這意味著,接下來的這場中階智駕普及戰,無論對比亞迪還是其他車企而言,都是一場硬戰。但從另一個維度,一旦啃下這塊“硬骨頭”,便是穿越智能化下半場堅不可摧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