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深入推進工業通信業企業節能降碳
對1200家工業通信業用能單位開展能源審計和節能診斷。遴選“百家”服務機構,助力“千企”節能挖潛,年度新增綠色低碳服務機構48家、擴項機構25家。跟蹤“百一”行動實施進度和節能效果,推進節能降碳改造措施超1300項,可實現節能量約49.7萬噸標準煤。推進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應用。推動余能利用技術領先的示范項目,如臨港燃機天然氣余冷利用項目、萬國數據浦江鎮智能云服務產業園余熱回收項目等。發布2024年上海市余熱利用優秀案例。
02
標準引領推動工業設備更新升級
發布新版《上海產業能效指南》和微信小程序“能效導航”。《指南》遴選 58 種主要產品的 113 項國際、國內標桿值,匯總 87 項重點用能產品的 426 項單耗限額值、392 項準入值、393 項先進值;發布制冷機房、壓縮空氣站、泵房等綠色低碳系列標準。完成工業和通信業年綜合能耗一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用能單位設備能效對標摸底工作,推動設備更新升級。
03
新型儲能產業明確發展方向
對本市新型儲能應用空間及產業規模深入排摸,發布《上海市新型儲能示范引領創新發展工作方案(2025-2030)》,明確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方向和路徑。立足上海新型儲能產業鏈較為齊全,關聯性產業發展基礎好的綜合優勢,聚焦顛覆性技術,高附加值環節和龍頭企業,圍繞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型儲能創新示范和產業高地總目標,堅持一張藍圖規劃、特色應用示范、科技創新驅動、高端產業引領,推動新型儲能與新型電力系統、新型產業體系、新型交通體系、重點區域發展多方協同。
04
綠色燃料示范項目落地
形成滬蒙兩地共同打造上海港綠色燃料供應鏈工作機制,暢通綠色氫氨醇燃料運輸通道。9月5日,上海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合作簽約,有力保障上海綠色甲醇生產原料和產品的穩定供應,促進綠色甲醇的加注業務和市場推廣。國內首個《綠色甲醇評價方法》團體標準于12月23日發布。
05
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擴大再制造件進口清單。臨港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提升能級,圍繞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集成電路、燃氣輪機等領域,探索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產品再制造業務,及保稅維修、檢測認證等模式創新。沃爾沃建筑設備(中國)有限公司保稅再制造試點獲批。規范行業發展,組織開展 2024 年度機電產品再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申報。
06
發布上海市2024年十大綠色低碳創新技術產品
其中,屹鋰新能源的全固態鋰電池突破了固態電池材料體系核心技術難題,解決了傳統鋰電池的安全問題,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億可能源AI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碳優化排產系統,改變了傳統產線能耗管理方式,廣泛應用于高能耗流程工業生產線;直捕碳科的低能耗直接空氣碳捕集技術(DAC)可直接從空氣中捕集二氧化碳,吸附劑吸附量領先國際水平,捕集成本最高可降低40%以上。
07
節能監察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
對16個區及化工區、22個工業集團、4個通信業集團,500家年能耗5000噸以上標煤企業開展能耗雙控考核,約50%單位超額完成雙控任務。創新構建碳排放考核體系,包含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雙控工作機制等4個一級指標,碳目標、碳績效、碳機制、碳管理等6個二級指標及37項細分指標,對523家重點用能單位開展試點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研究優化重點用能單位碳管理模式。
08
綠色制造體系更加完善
新增市級綠色工廠113家、綠色工業園區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0家。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成立汽車綠色供應鏈專班,梳理汽車行業供應商名錄,啟動多款車型碳核算等工作。推動綠色智慧園區和零碳園區建設。上海市級以上工業園區共計推進可再生能源利用、服務平臺建設等園區循環化改造項目184個,投資金額近70億元。
09
雙化協同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發展
發布《上海市推動制造業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行動方案(2024年—2027年)》,提出制造業雙化協同轉型的總體目標、實施路徑和體制機制。聚焦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能源雙碳等重點領域,發布首批16個制造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優秀應用場景,涵蓋綠色智能制造、綠色供應鏈、產品碳足跡、智能能碳管理、綠色智能運維和虛擬電廠等領域。
10
上海市節能宣傳周成功舉辦
于5月13—19日以“綠色轉型,節能攻堅”為主題,組織開展2024年上海市節能宣傳周系列活動。全市各條線開展各類主題活動427個。推出綠色低碳大禮包,緊密圍繞產業綠色發展和“衣、食、住、行、用、游”等方面,通過“線上+線下”講好“雙碳”故事,進一步傳播節能理念、節能意識、促進全民節能。各渠道活動及公益廣告投放總曝光量超過17.9億人次,超300萬人次參與活動。
原標題:2024年上海產業綠色轉型和發展十件大事|年度盤點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