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據量的激增和應用場景的多樣化,現有的通信技術已經逐漸顯得力不從心。在此背景下,太赫茲波技術應運而生,成為未來通信領域的熱點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陳學權、方廣有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創新技術實現超寬帶太赫茲偏振態的高精度動態調控。該項成果已發表于學術期刊《光學》(Optica)。
太赫茲波在電磁波譜中位于微波與紅外之間,是指頻率在0.1太赫茲至10太赫茲范圍內的電磁波,在電磁波譜上位于微波和紅外線之間,是一段還沒有被廣泛開發利用的波段。它具有高穿透性、光子能量低等特點,因此被稱為“安防專家”,在安檢、無損檢測等領域有重要應用。
從最初的電報、電話,到如今的5G網絡,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太赫茲波具有高頻率、寬帶寬等特點,因此被認為是未來發展6G的重要技術方向。要實現上述應用,就得控制好太赫茲波的偏振態。
陳學權解釋道:“光波的電場振動如同藝術體操運動員手里的繩子,既可上下、左右擺動,也能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偏振調制器扮演著運動員的角色,制造出截然不同的運動軌跡。”
然而,主動控制太赫茲波的偏振卻有非常大的挑戰。“如同在體操中既要繩子做出大幅度的甩動,又要具備高達100倍的速度變化能力。”陳學權進一步解釋道。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新研發的太赫茲波偏振調制器,可以靈活控制太赫茲波偏振,輸出任意的偏振態。此外,該調制器還具備超寬帶特性,能夠在較寬的頻率范圍內保持穩定的性能,這對于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通信領域,太赫茲波具有極高的傳輸速率和帶寬,能夠滿足未來高速無線通信的需求。在安檢領域,太赫茲波能夠穿透非金屬材料,實現對違禁品的無損檢測。此外,太赫茲波還在文物無損檢測、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的這一成果令人振奮,它展示了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創新能力。我們期待與中國的科研團隊展開更多的合作,共同推動太赫茲波技術的發展。”
我們相信,隨著太赫茲波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未來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新技術帶來的美好變革。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