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余縣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目標定位,立足大余特色和優勢,對標省“1269”、市 “7510”行動計劃,扎實推進大余縣“4312”行動計劃,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實現現有產業未來化、未來技術產業化,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探索,產業發展煥發新動能。
體系推進
有效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大余縣堅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和產業基礎,聚焦4條重點產業鏈和3大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持續延鏈補鏈強鏈,產業現代化建設開辟新篇章,“3+N”產業發展新格局。
大余縣傳統鎢及有色金屬產業轉型見效,成功改變專門從事鎢產業鏈中前端的格局,打造了從采掘到鎢渣及硬質合金綜合回收利用的完整鎢產業鏈,更是規劃了硬質合金產業園,重點打造高附加值后端產業。目前,該縣企業鎢精礦的加工能力有3-5萬噸,APT產能指標1.9萬噸,鎢粉和碳化鎢1.4萬噸,硬質合金2120噸,硬質合金刀鉆具3300萬支。2023年鎢及有色金屬產業規模以上企業42家,實現營業收入73.58億元,同比增長13.8%。新興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配件產業迅速壯大,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配件產業從無到有,2020年新僅有3家規上企業,營收僅有4.23億元,到現在共聚集規上企業15家,初步形成了從鋰礦到鋰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產業鏈,做到年產能碳酸鋰7.5萬噸、氫氧化鋰2萬噸、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16.4萬噸、錳系列鋰電池正極材料3.3萬噸、NMP28萬噸,2023年規模以上企業營收成功突破百億,達102.9億元。微納粉體新材料未來領域提前布局,瞄準微納粉體新材料在新興領域的廣泛運用,依托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大余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江西悅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龍頭帶動,大力引進上下游產業,形成供需配套。成功引進昶聯材料科技年產25億件精密金屬制品、江西瑞爾得新材料科技新建TPU新材料等一批延鏈補鏈項目,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4.1億元。
梯次培育
持續激發企業發展新活力
大余縣大力實施企業梯次培育,建立臨規企業入規培育監測名單,一對一結對幫扶企業達規入規,該縣規模以上企業從2021年74家增長至100家,營收從2021年117.39億元增長至2023年197.15億元,有效助力企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
堅持聚焦現有龍頭企業增資擴能,大余縣采取縣領導揭榜掛帥、成立工作專班、量身定制惠企政策等方式,推動一批老骨干企業建設二期、三期項目,提升規模效益。其中,江西盛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新上二期年產20萬噸NMP項目建成投產;江西悅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新上二期年產6000噸羰基鐵粉項目;江西東騰鋰業有限公司新上二期3GWH4680圓柱鋰電池及兩千組儲能包項目,達產達標后,年產值可達10億元。持續助力僵尸企業涅槃重生,積極引入航母企業和實力財團,通過戰略合作、資產重組、企業兼并等多種方式盤活園區重資產僵尸企業。其中,引進江西中科鋰業有限公司投資4.6億元收購丫山鎢業有限公司、江西云鋰有限公司,全面重啟丫山鎢業年產3萬噸碳酸鋰、2萬噸氫氧化鋰項目及江西云鋰年產2萬噸碳酸鋰項目,實現當年引進、當年投產,2023年營收達64億元。
服務靠前
全周期支持企業成長
大余縣堅持不斷提升政務服務、強化要素保障,全過程全鏈條提供“保姆式”暖心服務,助力企業安心發展。
科技服務靠前,立足產業發展需要,體系強化了《大余縣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賦能的若干政策措施》及新能源新材料中試基地、周末工程師、“揭榜掛帥”、高層次人才引進等相關政策支持。同時,強化科技金融支持,2023年知識產權質押融資5671萬元。截至目前,大余縣98家企業認定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庫高新技術企業18家。數字化服務靠前,積極引導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級,2024年1-9月,新增上云企業208家,其中深度上云23家。推動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完成兩化融合度評價企業102家。完成入企診斷72家,上傳改造合同29份,開展率及啟動改造率均位全市前列。人才服務靠前,持續推動企業聯合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提高優秀人才吸附能力,成功建設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大力支持企業提升產業人才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積極組織企業參加2024年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班等培訓課程。積極對接服務企業人才需求和項目申報,組織多家企業參加“優企進校招才引智”專項行動,推動符合條件企業申報贛鄱英才創業類項目,贛州悅鋰新能源有限公司周智勇成功獲評江西省贛鄱英才。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