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逐步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年的中國車市,可謂是充滿希望和斗志,但也充斥著變數和挑戰。期間,有起有落,有驚喜也有無奈。以下不妨通過一些關鍵詞,一起來回顧下。
【整體向上】
汽車總銷量有望突破3000萬輛
三年疫情管控放開后,2023年對于整個車市是充滿希望的一年,每個企業都卯足了勁兒要將之前失去的趕回來,可以說,這也是向上發力的一年。
從整體上來看,取得了還算不錯的成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指出,預計2023年汽車總銷量有望突破3000萬輛,同比增長11.7%。其中,乘用車預計達到2600萬輛,同比增長10.3%;商用車預計400萬輛,同比增長21.2%;新能源汽車預計940萬輛,同比增長36.5%。若如此,2023年汽車總產銷量將超過2017年的2888萬輛,實現歷史新高。
在此特別提及的是,新能源滲透率不斷攀升。尤其是今年1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滲透率更是首次超過40%。乘聯會預計,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約775萬輛,滲透率35.8%,較去年全年提升8個百分點。
以上成果的取得,除了跟汽車產業鏈各個企業的努力有關外,也與政策的強力扶持密不可分。進入2023年,國家和地方促汽車消費政策頻頻出臺,這當中包括新能源免征購置稅延續、強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放寬購車指標、發放購車補貼或消費券等。
【自主提速】
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超過55%,國產部件加速上車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給了自主品牌車企及零部件公司突圍的機遇期。2023年,這一態勢尤為明顯。
中汽協數據顯示,1-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297.8萬輛,同比增長23.8%,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5.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6.6個百分點。當中,比亞迪再度進階,前11月累計銷量已經達到2,683,374 輛,較去年同期實現了64.29%的同比增長。奇瑞、吉利、長安、長城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同比增福均超過10%。新造車勢力中,理想汽車完成年度目標,累計銷量達到32.6萬輛,11月更是呈現4.1萬輛的新高度。蔚來、零跑等也在諸多挑戰中,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此外,憑借著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領先,自主品牌加速高端化,以用戶需求和場景為核心,推出了高性價比的高端產品。截止2023年1-10月,自主新能源豪華達到3.4%,對傳統豪華品牌份額造成一定擠壓。
緊跟車企向上步伐,自主零部件國產化進程也進一步提速。以近兩年漸火的空氣懸架為例,一批出色的本土供應商如孔輝科技、保隆、拓普、中鼎股份等開始嶄露頭角,逐步成為空氣懸架領域的中堅力量。
【內卷不止】
新車上市加速,價格戰硝煙彌漫
進入2023年,“卷”字成為所有話題中的高頻提及詞。我們看到,為了提升銷量,各大車企新車上市速度明顯加快,技術創新亦不斷加碼。
除此之外,價格戰是今年令車企頭疼但又不得不有所行動的,這場無硝煙的廝殺從年頭打到年尾,且愈演愈烈。
據蓋世汽車梳理,一季度,受特斯拉降價影響,疊加車企和地方政府對汽車消費的聯動補貼,汽車行業爆發慘烈價格戰,前前后后有近50家主流車企的上百款車型加入。此后,這場戰役就再沒停息,就連新能源車市中的王者也加入進來。12月1日,比亞迪宣布旗下王朝系列主力車型降價。其中,比亞迪秦PLUS DM-i冠軍版直接降至8萬元區間。此外,早已完成銷量任務的理想汽車,針對旗下車型也給出了最高給予3.6萬元購車補貼。
價格戰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消費,但也讓車企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同時給上游供應鏈帶來更大壓力:一方面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還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整個行業陷入“不主動卷”就要被“卷下去”的局面。
【洗牌持續】
謳歌退出,部分新勢力陷“生存”難題
據蓋世汽車不完全統計,2023年,中國市場上共有77家車企,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乘用車品牌共有129個。伴隨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步入白熱化,行業洗牌正進一步加劇。
注:自主NEV品牌=自主新勢力品牌+傳統自主車企孵化的NEV品牌
外資NEV品牌=特斯拉+傳統外資車企孵化的NEV品牌
數據來源: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數據庫
外資品牌方面,繼雷諾,Jeep之后,謳歌品牌2023年年初也宣布推出,16年的在華發展時光終成歷史。此外,曾經一度爆火的斯柯達和三菱汽車今年也不斷有傳言要撤出。雖然并沒有正式官宣,但境況堪憂。
國內造車新勢力今年面臨的壓力更大,消費更為理性化,疊加價格戰、資本退潮等,逐步將弱勢新勢力推向懸崖邊緣。威馬汽車、天際汽車、恒馳汽車、自游家等品牌先后陷入停工、欠薪風波?;钕氯?,對很多新勢力品牌來說,已經變成一種奢望。不過,我們也看到,還有一些新生品牌正在強力擠入,如刷足了眼球的小米汽車。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2024年品牌間的廝殺會更加嚴重,活著或好好活著,成為車企們追求的現實目標之一。
【裁員減壓】
節流抗寒,國內外車市裁員消息不斷
在行業內卷下,為減輕成本壓力,2023下半年以來,不少車企傳出裁員消息。
11月3日下午,蔚來汽車CEO李斌在全員信中確認未來將計劃減少約10%崗位,波及近2700人。在此之前,有消息稱奇瑞捷豹路虎已于10月份開啟了新一輪裁員潮,比例大概在15%~20%,隨后官方否認此消息,不過同步指出,為實現產品規劃更新、經營管理效率提升等目標,該公司對部分人員進行了崗位優化,調整比例低于全體員工總數的3%。另外,廣汽本田也被爆裁員900人,本田汽車對此回應稱本次是與勞務公司終止人員派遣協議。
除了車企外,筆者私下了解到,國內不少零部件公司也有裁員現象,只不過體量不大,沒有披露。
事實上,2023年,裁員現象已在全球車市蔓延:12月19日,大眾汽車就裁員問題與工人達成了協議,計劃把大眾汽車品牌的行政人員成本削減20%,此前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軟件公司CARIAD曾宣布將裁員2000人;Stellantis集團最近也表示,計劃在兩座美國工廠取消部分生產班次,可能導致裁員超過3600人;梅賽德斯-奔馳也宣布將對其位于巴西圣保羅州的卡車和巴士底盤工廠進行重組,重組過程中將裁員3600人。
而這場裁員潮也已波及產業鏈,博世、大陸、奧托立夫、安森美、固特異、佛瑞亞等汽車零部件巨頭紛紛加入其中。
新能源汽車轉型之下,給相關企業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對不少企業而言,好好活下去仍然是重中之重,而活下去的辦法既有開源也有節流,裁員、縮招、減產則屬節流之列,也可以說是見效最快的方式。
【出海增速】
全年出口量有望突破480萬輛
近年來,出口和新能源并行成為車市兩大亮點。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達311.1萬輛,超越德國成第二大汽車出口國;2023 年1-11月,汽車出口量達到了441.2萬輛,同比增長58.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9.1萬輛,同比增長83.5%。中汽協預測,“2023年全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有望突破480萬輛,出口將帶動中國汽車行業攀上新的高峰。”
國內越來越卷,使得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出海已然成為行業趨勢。而對于部分車企來說,出口也成為新的增長點。數據顯示,1-11月,上汽海外市場銷量達到106.7萬輛,同比增長20.8%,并且自主品牌銷量占比超過九成;比亞迪出口21.6萬輛,同比增長3.6倍;奇瑞出口83.7萬輛,同比增長1.1倍;長城出口28.3萬輛,同比增長84.8%。
總的來說,汽車出口之風正盛。據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預測,未來幾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增長趨勢將保持強勁。預計2025年整體汽車出口量將達到790萬輛,其中電動汽車占比超過50%。
小結:
整體來看,盡管內卷不斷,挑戰重重,但2023年依然是充滿收獲的一年,在持續的競爭和創新推動下,車市呈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即將進入2024年,充滿未知,但也蘊含著希望。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在2024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上表示,預計2024年我國汽車總銷量將達到3100萬輛,同比增長3%。由此來看,盡管增長幅度有所下降,但依然有不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