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是指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雨水經過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水質達到一定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再利用的水,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具備“一水多用、重復利用”的特性,被喻為城市“第二水源”,也稱中水。再生水利用具有不影響生態環境、不爭水、不筑壩、不淹地、不需要長距離輸水、成本低等諸多優勢,既有助于優化供水結構,增加水資源供給,緩解供需矛盾,又能夠減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態安全。
可以說,推進再生水利用不但能夠彌補新鮮水的不足,而且還可以減少廢污水排放、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近年來,濟南、南京、銀川、太原等全國各地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等問題,持續推進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近日(10月27日),為加強再生水的利用和管理,促進節約用水,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對《濟南市再生水利用工作意見(征求意見稿)》(簡稱“征求意見稿”)進行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濟南市再生水利用工作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以上;到203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60%以上。
該征求意見稿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建立再生水利用制度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快完善再生水供給、輸配、利用、計量、監測等基礎設施。另外,征求意見稿提到,要結合經濟社會狀況、產業布局、發展要求、用水需求和技術水平等因素,分區域、分階段推進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此外,堅持以需定供、分質供水,提高再生水在工業生產、生態補水和市政雜用領域的使用比例,拓展再生水熱源、農業灌溉等利用范圍,實現能用則用、應用盡用。
在再生水利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南京浦口區堅持做好“水”文章,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全面推動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積極探索再生水發展“解渴”新路徑,繪制再生水發展藍圖。據了解,該區加強再生水廠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增壓泵站,統籌推進配套管網建設,已累計建成33公里再生水配套管網,實現城南河流域再生水設施全覆蓋。
作為全國首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銀川堅決落實“四水四定”原則,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節約集約發展之路。當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二、第四污水處理廠片區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工程正在加緊施工。 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工程項目建成后,凈化后的水將用于典農河下游段生態補水,年節約黃河水量約2000萬立方米。
同多數城市一樣,太原再生水利用可謂遍地開花,比如分布在各大污水廠的智能加水機,為綠化灌溉車、環衛作業車取水提供了便利;太鋼、大唐太原第二熱電廠用水多是再生水。目前,太原市已鋪設中水管道約130公里,建成加壓泵站1座,待剩余泵站及個別管線斷點工程完成后,再生水將有望成為優化城市水環境的新源泉,有效降低常規水源的使用量,為太原城市用水“減負”提供了新途徑。
愈來愈多的城市把“第二水源”再生水納入城市水資源總體配置,大力推進再生水利用,拓展利用范圍和規模,使城市水系重現活力。
現如今,再生水已實現了“花式”利用,不僅僅用于城市景觀、園林綠化、濕地回用、城市中水源熱泵供熱以及洗車行業,再生水還常用在電廠及工業循環冷卻、污水處理廠內生產及自用等其他城市雜用。再生水替代自來水用于工業,既緩解市區用水緊張的局面,又為企業節約工業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收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