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一則《河南79歲老農手捧發芽小麥抹淚》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近日,河南鄭州因連續降雨,中牟縣鄭庵鎮一79歲老人家里的麥子出現發芽狀況。據悉,這位老人種了四五畝麥子,預計將減產三分之一。面對這位老人的不幸遭遇,網友們在表達同情的同時,紛紛感嘆天災無情。
糧食是“國之大者”,糧食收獲、糧食安全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也關乎種糧農民的切身利益。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無論是糧食的采收,還是烘干都有了更為科學的手段,但是天災的到來總是令人猝不及防,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萬全準備,盡量減少糧食損失。
5月29日,河南面對麥收季節遭遇“爛場雨”(指一種農業氣象災害。麥收期間的連陰雨,農民們稱之為“爛場雨”。)的情況,出臺了應急搶收、烘干晾曬十項措施。河南圍繞最大化的協調調度、用好跨省協作機制、發揮專業合作社作用、做好糧食收購服務、設備烘干和晾曬兩手抓、管理好400多萬畝種子田、現有烘干設備能用盡用、做好日調度工作、做好各種預案、加大投入全力收獲10方面保障糧食安全歸倉。此外,5月30日,河南財政緊急下撥2億元,專項用于小麥烘干,確保小麥質量、保障農民收益。
確保糧食安全歸倉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收割環節,小麥等糧食的收獲窗口期非常短,如果遇上連綿的陰雨天氣,很容易因為積水過多、土地綿軟而導致收割機無法下地,進而造成減產。對此,有專家表示,在天氣晴好的時候要加強農機調度,組織好搶收;遇上降雨大的時候要及時排水降漬,為天晴后機械搶收創造條件,對于一些地勢低洼、有積水的地方,可以使用履帶式收割機搶收,把損失降低。
二是烘干環節。糧食收割后,還需將其烘干,才能保證其安全。傳統晾曬往往依賴天氣,同時還有著晾曬周期長、晾曬場地不足、糧食污染、損失大、用工成本高等弊端。
烘干機等自動化設備通常以電力為熱能,升溫快,能夠快速蒸發谷物中所含有的水分,從而達到干燥的目的。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糧食收割、烘干機械化,引導合作社、農場、企業等購置糧食設備。據統計,今年“三夏”(夏種、夏管、夏收)期間,全國預計將投入1650萬臺(套)各類農機裝備,開展夏收、夏種和夏季田管機械化作業。其中聯合收割機有60多萬臺,參與跨區作業的達到25萬臺以上。
此外,為提升糧食烘干能力,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國家加大了糧食烘干機購置補貼力度。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將糧食等重要農畜產品生產所需機具列入補貼范圍。截至2022,我國農機購置補貼38個核算省區有35個補貼了烘干機,共補貼9899臺。
在科學技術的助力下,各類自動化設備被廣泛應用于糧食收割、烘干中,不可否認的是,機器的使用使得農民對糧食豐收更加充滿信心,“看天吃飯”逐漸成為了過去式。但是,如果遇上連續的強降雨天氣,糧食還是有減產的風險,針對這樣的情況,各地要針對各種可能的情況,積極做預案,及時應對,盡可能降低農民損失。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