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21年底,自動駕駛汽車商用進程再度取得顯著成果。根據本網統計,12月包括文遠知行、毫末智行、千掛科技、禾多科技等都收獲了巨額融資,其中毫末智行所獲資金更是達10億元,成為行業又一獨角獸。
與此同時,期間小馬智卡完成國內自動駕駛高速首測,輕舟智航5G自動駕駛小巴車隊亮相重慶,元戎啟行發布L4級自動駕駛方案,上汽宣布享道Robotaxi啟動運營,以及華為智能汽車創新中心和智能網聯試驗場迎來啟用,都給年底自動駕駛發展交出優秀答卷。
在此背景下,自動駕駛商用發展迎來進一步提速,2022年前景令人憧憬。不過,在欣喜于取得成果的同時,我們也不能過于樂觀而忽略問題。理性的看,自動駕駛汽車載人出行規模化商用仍非短期能實現的目標。就當前的技術、法規和基礎設施條件,封閉式/低速場景仍是落地首選,全面上路估計還需5-10年。
總而言之,明年自動駕駛的商用奮斗之路,還需聚焦于以下五大問題的攻克!
一、復雜交通
自動駕駛汽車要想真正上路,就必須融入現實的交通環境。而現實的交通環境是這樣的:車道上車輛繁多,超速、強行并道、加塞等時有發生,新手司機存在潛在威脅,很多非機動車和行人也會出現違反交通的情況,例如闖紅燈、闖上機動車道、橫穿道路等等。這些都給自動駕駛技術提出挑戰!
現階段,已有的自動駕駛汽車普遍在規劃好的試驗場或者道路上測試應用,對于交通環境的適應和現實仍存在距離。同時在技術上,自動駕駛程度偏低,L4級別可望而不可及,一些汽車雖然具備一定輔助駕駛能力,但依然離不開人類駕駛員來控制和監督。換句話說,技術的升級仍是明年重點。
二、繁多標識
除了復雜的交通環境,繁多的交通標識也是阻礙自動駕駛汽車落地的又一難題。作為道路關鍵基礎設施之一,交通標識包括了地面上各種車道標示線,也涉及路口的各種指示牌、警示牌等,甚至每個地方、每個場景都會出現獨特的交通標識,因此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學習和應用能力要求極高。
同時,現實中的標識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磨損、施工、遮擋、反光等意外情況,也會對自動駕駛汽車的識別準確性提出要求。此前,就曾出現過自動駕駛汽車在測試中因為太陽光影響而無法識別車道標示線的情況,最終導致交通事故。基于此,推動交通標識統一、規范以及保障標識數據及時更新也是未來又一任務。
三、惡劣天氣
所謂“天有不測風云”,對于自動駕駛商用常態化來說,如何應對“不測風云”也是一大挑戰。在大城市,特別惡劣的天氣可能不太多,但暴雨、臺風、大雪等依然會有。在暴雨、大雪等天氣之下,自動駕駛汽車的識別能力會受到很大影響,而臺風更是會帶來行駛上的嚴重安全威脅。
此外,在城市之外,一些極度嚴寒或是氣溫很高、氣候干燥的地區,復雜的山區道路,自動駕駛汽車汽車也會面臨挑戰,特別是溫度對傳感器等關鍵部件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后續自動駕駛商用發展一方面需要聚焦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天氣防范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強化零部件抗性,提升車輛抗風險能力。
四、缺位法規
自動駕駛上路,不是隨隨便便說上就上,必須是在國家和政府的規劃管控之下。近年來,我國在國家及地方層面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支持、規范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發展。然而,總體來看,由于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牽涉眾多,現有的法律體系仍然無法滿足監管需求。
另外,現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技術標準、生產標準、質量標準、保險服務體系等也還不夠成熟與完整,道德倫理標準更是長期困擾行業前進。綜合來看,接下來我國自動駕駛商用進程在法規、標準等方面的發力將是重點,唯有標準就位、法規護航,自動駕駛汽車才能平穩行駛。
五、搖擺用戶
作為一個新事物,自動駕駛汽車的到來引人好奇,不少人都對其感興趣,也樂于去嘗試。但隨著自動駕駛汽車在測試過程中的交通事故不斷增多,頻頻見諸報端,人們對自動駕駛的好奇和興趣也轉為了擔心和懷疑,用戶對于自動駕駛觀念的轉變也是制約發展的一大絆腳石。
如果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以及交通參與者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那么潛在消費群體的疑慮和動搖就會加深,甚至開始反對,這將給方興未艾的自動駕駛汽車市場帶來重創,其上路計劃也勢必會碰壁,全面普及更是無從談起。歸根結底,要想擁有一批粘性用戶,增強車輛安全性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