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傳統農業問題的不斷凸顯,以及新時代農業需求的持續釋放,農業智能化、網聯化、數字化浪潮不斷來襲。在此背景下,各種智能技術成為傳統農業生產向著智慧農業實現變革的關鍵,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核心,物聯網更是在傳統農業舊貌換新顏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物聯網發展大勢所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強勢來襲,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不斷向傳統產業融合滲透。對于傳統領域來說,物聯網有著助力智能互聯、促進轉型升級的顯要作用。基于此,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將物聯網視為發展重點,不斷加大對物聯網的技術研發、產業布局和應用探索。
從全球層面來看,物聯網產業發展已初步取得不錯成果。根據相關數據,截至2019年全球互聯網連接總數已達到120億,相關設備超過70億臺,預計2025年設備數量和市場規模就將分別達到220億臺和萬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發展也進入爆發期,預測202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
2020年以來,我國物聯網發展再度迎來多重機遇。一方面,疫情的沖擊加速了個人、企業、政府、產業對于物聯網的應用,由此掀起一股火熱的發展潮;另一方面,“新基建”戰略的落地和實施,也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提供指引,再加上各種紅利政策的出爐,物聯網發展和商用普及正式邁入到快車道。
農業物聯網價值凸顯
在此背景下,物聯網與農業領域的融合愈發深入,農業物聯網的價值也進一步釋放與凸顯。
眾所周知,一段時間以來,由于農業特性與各國國情、地理環境的影響,傳統農業面臨著不小的危機。其中,農業人口的衰減、人口紅利的衰退所帶來的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長遠發展。與此同時,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后,也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地下,生產質量不高,難以滿足需求。
而物聯網的引入和發揮作用,恰恰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帶來福音。物聯網能夠將種植、生產、加工等各環節數字化和網絡化,通過對各種農業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傳遞,能夠實現對農業種植、生產的實時檢測,農業作業、決策的智能升級,為農業作業效率、實際產量與安全水平提升起到關鍵作用。
未來發展方向和重點
如今,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國家政策的出臺,農業物聯網發展已經更加廣泛與成熟。物聯網與農業領域的融合不僅助推了智慧農業的快速普及,同時也為物聯網行業與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舞臺”。那么未來,我國該如何進一步深入發展農業物聯網呢?智能制造網認為需要重點圍繞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要降低農業物聯網應用成本。目前,由于以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還處于規模化應用初期,落地成本比較高昂。物聯網設備要想進行廣泛應用,必須投入大量資金,這使得很多農戶、農民望而卻步。基于此,接下來我國需要加大物聯網設備研發生產,降低應用成本。
其次是要加大農業物聯網安全保障。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激活了數據的驚人價值,使得大數據成為一項核心資產。但數據的高流動與高價值使得安全風險大大增加,確保農業數據安全將是未來的重中之重。鑒于此,我國要引導相關企業和農戶更加重視農業數據的安全,合法、合理地對農業數據進行監管利用。
最后是要完善農業物聯網標準建設。現階段,農業物聯網的應用還未形成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在數據采集、傳輸與平臺接口、傳感器等技術標準上存在缺失,許多企業的標準都“各有特色”,容易造成無序競爭,且影響產品應用的通用性。因此,我國后續也還需加強標準規范體系建設,營造健康發展環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