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剛剛介紹了一套基于蝗蟲耳朵的“半生物 / 半機械”裝置。作為仿生學的一個寶庫,大自然已經向我們展示了較閉門造車更優秀的各種解決方案。而在這套“生物傳感器”的幫助下,系統可以拾取環境中的簡單聲音指令,為未來更靈敏和高效的傳感器鋪平了道路。
通過將昆蟲與機器人或電子系統結合起來,此前已有研究團隊展示過可用于嗅探爆炸性化學物質的半機械蝗蟲、可執行搜索和救援任務的半機械蟑螂、以及可充當機動性極強的無人機的半機械蜻蜓。
在特拉維夫大學的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團隊將一只已故蝗蟲的耳朵連接到了機器平臺上,以代替傳統的麥克風。
通過“單耳”設備為其提供氧氣和養分,研究小組維持著它的生物功能,以便整套系統可對環境聲音作出響應。
由“耳朵芯片”接收到的電信號會被放大并傳輸給系統本體,演示用的機器人經過了特殊的編程,可針對不同的拍手聲給出不同的動作響應。
測試期間,當研究人員單次拍手時,機器人就會向前移動。而連拍兩次手掌,小車又會向后移動。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演示進一步證明了我們能夠如何利用天然傳感器來獲得巨大的優勢。論文作者Ben Maoz指出:
就靈敏度和能效表現而言,生物系統較技術衍生方案有著天然的巨大優勢。而特拉維夫科學家們的這項技術演示,為機器和昆蟲之間的感官整合方案開辟了一扇新的大門。
由于某些從頭開始打造的解決方案并不高效,新方案可幫助科學家們節省大量的開發時間,并將精力放到更重要的項目攻關上。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傳感器》(Sensors)期刊上。
原標題為《Ear-Bot: Locust Ear-on-a-Chip Bio-Hybrid Platform》。
(原標題:科學家演示基于昆蟲耳朵的傳感器方案 可用于小車的行進控制)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