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數據機構發布報告,2019年農業食品供應鏈領域前20起交易總額超過了16億美元。不難發現,農業食品領域受到了資本的關注,正處于發展關鍵時期,相關的食品供應鏈也正在進一步完善中。就目前來說,農業食品供應鏈正顯現出兩大特征,一是冷鏈物流的崛起;二是食品檢測系統市場空間擴大。
冷鏈物流減少損耗
如今消費者對新鮮、健康的食品非常喜愛,市面上流通的農業食品大多以生鮮為主。但生鮮食品保鮮期短,運輸途中存在高損耗、高浪費的痛點。因此,對于農業食品供應商來說,如何減少食品浪費,將食品安全高效地送到消費者手中是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環節。在這其中,冷鏈物流有著關鍵的作用。
冷鏈物流與傳統的物流不同,它是指食物從供應地流向接受地的過程中,使食物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從而保證產品品質,減少食品損耗。近兩年,隨著國內對冷凍與溫控工藝學研究的深入,制冷和保溫技術不斷成熟,冷鏈物流相關基礎設施的性能得到提升,產業鏈逐漸完善。
同時,國內對冷鏈物流建設的政策也在不斷實施,為產業帶來政策利好。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重要會議上,將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補全城鄉冷鏈物流的短板。同時,國家財政部與商務部也推出了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試點政策,并為相關建設企業和項目帶來了資金方面的支持。
食品檢測提升質量
除了保鮮期短,農業食品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食源性疾病傳播、農獸藥濫用殘留等食品品質方面的痛點。這就需要相關供應企業做好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的工作,防范食品安全事故。近幾年,隨著食品監管的加嚴,利用食品質量安全檢測設備進行自查的企業不斷增加,預計2020年,相關企業在食品檢測方面的支出將達到121億元。
與此同時,國內食品檢測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據了解,現階段國內常用的食品檢測技術主要包含四方面:食品毒素檢測、轉基因食品檢測、生物性污染檢測、藥物殘留檢測。相關設備也不斷得到開發使用,例如自動微生物快速檢測分析系統、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系統、快速致病菌免疫磁珠基因篩選系統等都是目前較為常見的食品質量檢測設備。
為了進一步保障食品消費安全,國內食品檢測相關政策不斷出臺,食品的檢測標準、各項指標定義、檢測頻率和總量等都在加嚴。這不僅讓食品監管更嚴格,也給食品檢測設備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要求檢測設備的檢測速度更快、檢測精度更高,尤其是快速檢測技術,在當下市場中的需求不斷增加,成為目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小編結語: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費水平的升級,農業食品產業正在持續擴大。對于相關生產企業來說,產業當下發展的重中之重是農業食品供應鏈的優化。這就需要企業利用冷鏈物流、食品檢測技術來減少食品損耗、提升食品質量,幫助企業更好地完善產品以及配套服務。
(原標題:冷鏈、檢測技術“合力” 優化農業食品供應鏈)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