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當前,送機器人和3D打印上天的科研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登天路上還臥著一只攔路虎——法律問題。為了不讓制度成為技術發展的鐐銬,外層空間法等相關法律應及早就當前出現的這類新變做出補充和完善。
機器人與3D打印上天遇阻 法律問題成攔路虎
長期以來,太空運輸成本高昂的陰云一直在航天領域盤桓不去,制約著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少量的物資從地面送往太空或外星球所產生的費用往往遠高于物資本身的價值。因此,人們的思路也逐漸由從地球發射物資向就地生產物資轉變。而日益發達的機器人和3D打印技術則為這一想法提供了照進現實的可能性。
機器人和3D打印參與太空物資生產的途徑有二:其一,人們將原材料和機器人、3D打印設備通過飛行器一同送入太空,在物資不足時開展生產工作;其二,人們只把機器人和3D打印設備發射升空,一切物資由其就地取材制造出來。前者適合遨游太空的飛行器場景,后者則顯然是為駐扎外星球而準備的。
當前,送機器人和3D打印上天的科研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僅2017上半年,北美、歐洲的多個國家就取得了豐碩成果。機器人方面,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開發出了使用3D掃描智能堆疊和平衡不規則形狀物體的機器人系統,有望用于在火星上建立人類棲息地。
3D打印方面,美國西北大學研制出了以火星塵土為原材料的3D打印工具;歐洲航天局則利用模擬月塵和太陽能造出了“月球磚”,讓人們看到了建立月球基地的希望。而美國的Made In Space公司甚至開發出了機器人與3D打印合為一體的航天器系統,可以建造空間并修復衛星一類的現有空間結構。
技術成果的爭相涌現固然可喜,但是在3D打印和機器人上天開工的路上還臥著一只攔路虎——法律問題。由智能制造技術主導外太空建設是人類歷史上的事,現有的法律體系里與此相關的內容太單薄,很多領域尚是空白。如果法律法規不及時跟進,必然會于無形中阻礙技術進步。
近幾年,由3D打印引發的知識產權之爭大有遍及之勢,而太空里或許很快也將上演這種糾紛。盡管3D打印設備在宇宙中制造的物品大多擁有其背后的科研機構授予的權,但仍然無法避免一些物品的原型文件是在未經地球上的原作者同意的情況下被私自打印的。這在有人類宇航員參與的活動中尤其可能發生。太空不屬于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管轄范圍,針對此類侵權行為,該由誰以何種標準去裁決管束,現有的法律顯得無所適從。而莫衷一是的狀態必將同時傷害3D打印原型設計者與航天業者的利益。
以往,人類的太空探索大多是從外界攝取一部分物質帶回地球進行研究,而如今機器人和3D打印是要在太空中進行改造、建設,從無到有增加一些物體,這又涉及到另一個爭議性的法律問題:利用太空資源、改造外星面貌、占用外星空間的權利如何授予、分配和把握呢?
近哈佛大學正在開發一項技術,研究人員試圖使用細菌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于3D打印的化合物。該技術未來有望在火星上利用那里富含二氧化碳的空氣就地制造3D打印建筑。這對于航天科學當然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但是,使用火星的二氧化碳資源、占用火星的空間以及由此衍生的所屬權爭議該由地球上的哪個國家或組織來定奪呢?現在糾結于此或許還為時尚早,但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太空活動的頻繁,人類終將不得不正視并全力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不讓制度成為技術發展的鐐銬,外層空間法等相關法律應及早就當前出現的這類新變做出補充和完善。而在知識產權方面,相對寬松的法律制度無疑會為機器人與3D打印的太空施工創造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