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要未來的智慧生活,物聯網需要結合兩個“A”,即連接“大腦”——人工智能(AI),張開“眼睛”——增強現實(AR)。物聯網與AI、AR的結合,如同神經網絡連上了中樞與終端,對人體的模仿更進了一步,變得愈加聰明、強大。
未來智慧生活 物聯網還需結合兩個“A”
在當前蓬勃發展的各項智能制造技術中,物聯網起著溝通互聯的作用,無疑是支撐人類未來智慧生活的重要角色。盡管在智能制造技術融合的產業大趨勢下,物聯網已與3D打印、無人機等有了較為成功的合作,但比起將來它要承擔的重大責任,這顯然還遠遠不夠。
如果把智能制造技術比作人體,那么物聯網就是遍布全身的神經網絡,主要起著感知刺激、傳遞信息并反饋信號的作用。我們之所以說目前的物聯網能力不足,是因為這個神經網絡雖然敏感,但還不夠智能化、可視化。要未來的智慧生活,物聯網還需結合兩個“A”,即連接“大腦”——人工智能(AI),張開“眼睛”——增強現實(AR)。
隨著時間的推移,旨在溝通萬物的物聯網會把越來越多的事物納入自己的感應范圍,這也意味著每天由不計其數的傳感器產生的信息數據會迅速增長。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人工處理,大部分則交由云端服務中心來解決。然而可以想見,照此趨勢發展下去,人和云端都會壓力倍增。
更何況,受技術水平和環境條件的限制,很多聯網裝置的信息要想傳到中樞比較困難,成本過高。因此,提高設備的信息獨立處理能力對物聯網的普及至關重要。這便需要AI來幫忙了。
接入物聯網的終端設備如果配置了一定水平的AI,進而智能化,便可自行處理所采集到的數據,省卻了信息傳往中樞再等待反饋的環節,效率自然會大大提高。然而,獨木難支,單個設備所積累的信息畢竟是有限的,AI還能幫助臨近的設備展開相互之間的機器學習,交流工作經驗,迅速提升智力水平,從而改善服務質量。行業巨頭早已看準了AI與物聯網聯手的廣闊前景,我國目前大的城市級移動物聯網平臺公司特斯聯科技就將新近獲得的5億多元巨額融資用于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研發投入。
牽手AI是出于讓物聯網“變聰明”的需要,但與AR的合作意義何在呢?其實,這并不是物聯網本身發展之所需,而是為了讓人類能夠看得見。
一般情況下,物聯網所收集的信息多數還是以數據的形式進行二維呈現,這對于普通用戶而言無疑不夠直觀,復雜一些的情況甚至讓人難以理解。而在科研界、制造業等專業領域,即便物聯網的信息能在計算機上展現為圖表、3D模型等多元形象,但復雜的工作環境(如油田、礦井、荒野)常常難以布設擁有電子屏幕的計算機等設備。
面對這些情況,AR自然成為了將抽象數據轉化為生動立體畫面的。工作人員只需配有接入物聯網的AR可穿戴設備,便可隨時調出存在問題的工作場景進行處理。同時,一些由于物理遮擋而無法看到的場景(如管道內液體的流動)也將變得十分直觀。雖然AR與物聯網的融合應用才剛剛起步,遠不夠成熟,但已有大型企業取得了不錯的嘗試效果。例如波音公司便讓其工程師借助聯網的AR設備Google Glass布設飛機龐大復雜的電子線路,大大降低了錯誤率并提高了效率。
物聯網與AI、AR的結合,如同神經網絡連上了中樞與終端,對人體的模仿更進了一步,變得愈加聰明、強大。唯有順此趨勢發展下去,物聯網才能在未來的智慧生活中,如同《超體》片尾將大腦開發到100%的Lucy一樣,泰然自若地道出一句:“I’m everywhere.”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