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面向實際問題能提供更好的應用型解決方案,從業人員利用這個平臺,1-2個月就能成為數據科學家。創始人戴文淵因此開玩笑說:“我們的愿景就是讓我們自己的科學家失業。”
第四范式號召“AI for everyone”,想要打破AI小圈子的限制。戴文淵說:“我們不是要成立一個小圈子,我們這些人在這個小圈子里面玩AI,而是我們要讓AI的門檻降低,讓每個人都能夠參與進來。”而第四范式科學家楊強也把““規避人工智能被某些集團壟斷、引導人工智能走向大眾”當成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的使命。
在今天的發布會上,第四范式請來了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財經執行官周健工,紅杉資本創始合伙人沈南鵬因為惡劣天氣耽誤了航班,但也在發布會進行到一半時趕到了會場,每個嘉賓都有備而來,各自做了主題演講。加上戴文淵和楊強兩人,這次發布會的規格撐得起四分之一場人工智能峰會了。
發布會結束后,記者和第四范式科學家楊強教授聊了更多關于“先知”和遷移學習的問題。楊強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與工程系主任,首位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華人Fellow,AAAI華人Councilor,學術會議KDD、IJCAI等大會主席,曾創建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并任主任科學家。
記者:楊教授你說數據是資本是石油,有數據的人能提供越來越多的服務,這句話是不是意味著在AI領域平臺性的公司還是留給大公司?
楊強:其實任何成功的人工智能應用離不開自學習,有足夠多的數據、有足夠多的需求、龐大的計算資源,同時要有的數據科學家來建立系統,這些都是必要條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們這樣走下去,沒有任何新的措施、技術和平臺,我們就會看到富人越來越富。富是什么意思?科學家越來越多;像現在大學教授不斷地辭職去哪里?去Google;數據也不斷地積累,積累到哪里?Google、百度;就形成了這樣“富者愈富”的局面。
現階段是這樣的,因為只有大公司才有能力收集這些數據,而且這個現象會越來越嚴重。他有能力收數據,他的數據越來越多,他通過數據又可以產生新的服務,反過來這些數據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數據,所以雪球越滾越大,這不是很健康的事情。我們也想突破這一點,使得那些不是大公司的、沒有具有那么大的財力的公司也可以享受到人工智能的益處,這個我們叫AI for someone,對某些人來說AI是可以產生盈利的,這個比以前的AI for noone還是有進步的,我們的理念是AI for everyone。
記者:這個領域有希望出現獨角獸么?
楊強:我覺得獨角獸基本已經出現了,下面要看獨角獸是不是會持續出現,比如說Google就是一家獨角獸,因為搜索本身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包括Google現在眾多的產品都是大數據在驅動的,另外我們看到的滴滴打車也是一個數據驅動的公司,因為只有數據他們才能更好地協調和調度。像阿里巴巴也是一個人工智能的獨角獸公司,因為它是利用了大量的電商數據去做更好的推薦平臺和運輸平臺。這樣的話它的服務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