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正經歷陣痛,它在努力適應化的要求,自動化、機械化、工業互聯網都已提上日程,準備不惜一切代價,大戰一場,但問題在于,中國制造業還有自己短期內無法克服的頑疾,比如生產技術含量、品質標準、品牌意識等等,而其中大的頑疾,深入骨髓的病根,還是之于“從業者”的定義,他們是工具,是設備,還是具有尊嚴的自然人?
掏空身體,中國制造正遭受亞健康
首先,必須承認中國制造在過去1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或者說,干成了一些事情,甚至有些事情足以載入史冊,比如我們作為世界工廠,輸出了20%的產能,囊括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中國制造創造了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讓一些低學歷、低技能的人員也能養家糊口,不至于讓他們走投無路,組成一支新的太平天國,威脅社會治安,當然,中國制造也誕生了一大批的企業家,他們是玩弄資本的高手,可深刻地洞察中國社會的運行規律,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青史留名。另外,中國制造還逐步完成了產能的大遷徙,從東南沿海到中國大陸,這種遷徙的意義不在于找到更廉價的勞動力,而是制造業紅利的一次再分配,也是中國城市精英分流的必由之路,簡單點說,中國內陸的人口不用再外出打工了…還有,評價制造業的成績,總不會繞過其所生產的產品,現在中國制造具代表性的產品無疑是iPhone的生產,既能滿足其巨大的訂單,又能兼顧品質,否則,庫克不會接二連三地造訪中國,更不會在公開場合盛贊郭臺銘,除非,他覺得這位中國臺灣老頭很帥。
其次,我又不得不說,中國制造正處于亞健康狀態,來自巨大的訂單,好像一個個中國制造難以割舍的欲望,我們像一個男人日夜戰斗著,但有點不加節制,終會被掏空。
事實上,現在回頭看看,中國制造取得的巨大成績,大概都是依靠“掏空自己”換來的,我們先是掏空了政策紅利,昔日免費拿地、免苛捐雜稅,辦工廠好像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兒;現在的情況已大大不同,隨著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巴不得全部的工業用地都來蓋房子,要么就是準備了一大批的審批程序,每蓋一個章都要收費,投資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來滿足蓋章用;接著我們又掏空了人口紅利,之前的工人像狗一樣勤勞,像狗一樣聽話,具有奉獻精神,“干著活,挨著鞭子”的日子,也能過得津津有味,如今的員工可就不同了,時代喚醒了他們的人性,不斷撩撥著他們的欲望,年輕人開始討厭進工廠,或者要求更高的薪水,以滿足其不斷膨脹的欲望,于是如你所見,制造業招人正成為其頭痛的KPI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