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新型儲能”的表述相較于2024年首次提出時,政策定位更明確、支持方向更細化,標志著新型儲能從初步納入國家規劃向全面深化發展階段邁進。
一、戰略定位升級:從“新興產業”到“戰略引擎”
2024年:首次將“新型儲能”寫入國家級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并將其與大型風光基地并列,作為能源革命的核心抓手。
2025年:進一步明確新型儲能的“戰略支撐”地位,將其定位為“能源轉型的戰略引擎”,并強調其與科技創新、綠色經濟的深度融合。例如,報告指出新型儲能需與“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統籌建設,并推動其在調峰調頻、綠電交易等領域的核心作用。
二、政策導向轉變:從“強制配儲”到“市場驅動”
2024年:政策重點在于通過強制配儲要求(如新建新能源項目需配套儲能)推動裝機規模增長,但存在利用率低(日均運行僅3.74小時)和“建而不用”問題。
2025年:取消強制配儲前置條件(如《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轉而通過完善電力市場機制(如輔助服務市場、綠電交易國際互認)提升儲能經濟性,推動行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例如,2025年政策明確細化儲能參與調峰調頻的規則,并探索電價機制改革。
三、技術研發深化:從“初步支持”到“多元化突破”
2024年:側重基礎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但未明確具體技術路線。
2025年:強化科技自立與多元化創新,提出加大對鋰離子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支持,并鼓勵“人工智能+儲能”等跨界融合應用。例如,報告提出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動儲能技術從單一電化學向壓縮空氣、氫氨醇等長時儲能技術擴展。
四、應用場景拓展:從“單一消納”到“多場景融合”
2024年:主要聚焦新能源消納和大型基地配套,應用場景相對單一。
2025年:推動儲能向民生領域滲透,包括城市微電網、農村電力保障、工商業定制化產品等場景,并將儲能與“零碳園區”“虛擬電廠”等新模式結合。例如,政策支持開發家用儲能產品,并探索儲能與氫能、綠氨等產業的協同發展。
五、產業治理強化:從“規模擴張”到“質量優化”
2024年:行業處于高速擴張期,但出現低端產能過剩、價格戰激烈等問題。
2025年:建立產能預警與安全標準體系,通過《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淘汰低端產能,要求儲能系統具備接受電網調度的能力并通過安全認證。同時,政策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推動行業整合與頭部企業主導的生態構建。
六、國際合作深化:從“國內布局”到“全球協同”
2024年:政策主要聚焦國內市場,外資參與受限。
2025年:取消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鼓勵外資參與儲能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建設,支持全球化布局。例如,《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明確優化并購規則,吸引外資進入儲能領域。
2024年政策的核心是“從無到有”的產業培育,而2025年轉向“從有到優”的高質量發展,通過市場化機制、技術多元化、場景創新和全球合作,推動新型儲能成為能源轉型的核心支柱。這一變化體現了國家對儲能產業認知的深化,即從單純追求裝機規模轉向注重技術突破、經濟性和社會價值的多維平衡。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