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鍛壓行業經過近七十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沖壓、鈑金與制作行業幾乎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壯大,為我國制造業和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鍛壓行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自2009年起,鍛壓行業年產量躍居全球第一,也出現了若干個世界第一。目前,全行業從業大軍350多萬人,每年消耗金屬板、管、棒、線和型材等3.9億多噸,創造工業增加值7000多億元,采購各種類型裝備1000多億元。如果將鋼球、手術醫療器械和標準件等非功能零件的材料消耗計算在內,整個行業的鋼材消耗達到4.1億噸以上。
1.創業發展期(1949-1977年)
這一時期主要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充分利用1949年前國內現代鍛壓工業誕生時期保留下的鍛壓能力,二是積極在國家投資的156個項目中發展能力,同時利用這個建設機會,開始自主建立鍛壓生產能力。經過“一五”的建設,建立了比較齊備的鍛壓工藝裝備,為建設新中國獨立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1977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對本系統企業調查,鍛造方面,我國擁有了8~120MN自由鍛水壓機39臺,大鍛件年產量為16萬噸;擁有1~16噸蒸空模鍛錘260臺,模鍛件產量約21萬噸。
2.快速發展期(1978-2010年)
1978-2010年,進入鍛壓工業的快速發展時期,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行業具有了重大進步。就鍛造而言,鍛件產量逐年增加(見表1)。
3.轉型升級期(2011-2020年)
2011-2020年鍛壓行業進入轉型升級期,2020年鍛造、沖壓、鈑金與制作行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鍛造行業在市場環境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布局日趨理性、合理。模鍛、沖壓方面:設備和模具制造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
機器人廣泛應用、自動化生產線升級改造、智能專家系統持續發展和應用并創造價值。自由鍛方面:大型自由鍛壓機的裝備量滿足國內外發展的需要,技術不斷進步,核心大鍛件基本實現完全自主,有力支撐工業體系的健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漸減小。鍛造行業在各個方面均取得長足發展,基本滿足國內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具備支撐“走出去”戰略布局的能力。
沖壓行業約有超過2.5萬多家生產企業,200多萬從業人員,年生產4000多萬噸沖壓件,總銷售額達6000多億元,年消耗6mm以下薄鋼板材7500多萬噸,每年新購沖壓裝備費用200多億元,每年采購沖壓費用300多億元(僅指冷沖模具)。沖壓企業大部分集中在長春市、環渤海、長三角、西南、珠三角、濱州重慶和成都等地,大部分以汽車、電子電器等工業件為主。
鈑金與制作行業有250多萬從業人員,銷售總額約6800多億元,50人以上企業有2.5萬多家。全行業年消耗鋼材(厚度≤3mm)約1億多噸,生產鈑金與制作件約8000多萬噸,產值約8500多億元。鈑金與制作行業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西南地區。
4.高質量發展期(2021年至今)
2021年起,整個行業進入了調整期,即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大量不適應市場生存的企業被迫進行改造,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產線被迫淘汰或更新,涌現出一批面貌一新的企業,建設了許多新的生產線,應用了很多新的生產工藝技術,鍛壓行業取得了很大進步。
就鍛造行業而言,2019-2023年鍛件年產量有起伏,但總的趨勢仍然是上升的,由1198.4萬噸增加到1370.8萬噸(見表2),行業平均指標整體向好,人均鍛件產量增加,人均銷售收入有所增長,鍛壓行業產業鏈配套水平整體提升。沖壓行業的規模發展支持了汽車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的快速擴張,整個行業絕大部分實現國產化,為制造業起到了應有的支撐作用。
在材料或鋼錠質量方面有較大成就,純凈度越來越高,夾雜物和有害元素的控制水平也不斷提高;在設備能力及技術方面,已具備以“華龍一號”、CAP1400第三代核電全套鍛件為代表的世界領先的極限制造能力。
我國沖壓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推算,2024年中國沖壓行業約有規模以上沖壓企業(車間)3萬多家,從業人員120多萬人(大量采用自動化),年生產5000萬噸沖壓件,工業增加值2200多億元以上。年消耗6mm 以下金屬板材8000多萬噸,消費沖壓模具1000多億元,新購沖壓技術裝備300多億元。
我國現代鈑金與制作行業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同時由于鈑金與制作行業門檻不高,中國鈑金與制作行業得以迅速發展。據推算,2024年中國鈑金與制作行業從業大軍220多萬人(大量采用自動化生產),規模以上企業(車間)5萬多家,消耗金屬板、管、棒、線和型材等3億多噸。每年創造工業增加值4300多億元,采購各種下料和成形裝備500多億元。鍛壓技術的發展與產品結構和材料密切相關,涉及工藝、模具、設備和原材料等多方面。相關領域、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促使了鍛壓行業逐步由大變強。
目前,鍛壓裝備、鍛壓工藝技術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為我國關鍵重大裝備、特別是一些國之重器中必須的關鍵重大零部件國產化做出了重要貢獻。鍛壓裝備方面,除了一些專用設備外,通用設備基本可以國產化;在工藝技術方面,有一些大型鍛件和特種需求的鍛件,仍然還沒有穩定地和完全地國產化,加以時日,國產化也能夠實現。
鍛壓行業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鍛壓工藝體系,已經具有了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能力。盡管行業中存在著人才短缺現象,但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一支完全具有現代工業意識、工業理念和知識的人才隊伍。
未來制造業將會沿著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不斷推進,達到高質量、低成本的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制造業的重要基礎行業之一,鍛壓行業也會在這一系統化、循序漸進的變革過程中,繼續淘汰不合時宜的傳統方式方法,誕生全新技術設備,不斷創新永遠在路上。
鍛壓裝備、工裝模具、原材料、工藝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是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利用現代技術、人工智能提升生產效率,節能減排,節材降耗,走綠色高質量發展是企業進步的必由之路。在重視裝備和工藝技術發展的同時,鍛壓行業將更加關注產業鏈和供應鏈建設,更加關注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的不斷完善,走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之路。
(本文由中國鍛壓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