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測算,2024 年5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為434.3,同比提升17.1%。其中發展規模指數、服務質量指數、發展能力指數和發展趨勢指數分別為530、675. 1、218.9和70.6,同比分別提升30. 5%、14%、1. 9%和0.9%。5月,行業發展動力繼續釋放,市場規模加快擴大,服務質效明顯提升,發展能力穩步增強,未來發展持續向好。
5月,快遞發展規模指數為530,同比提升30.5%。從分項指標看,預計5月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速約為24%,快遞業務收入同比增速約為18%(按同期可比口徑估算)。5月,荔枝、櫻桃、枇杷等生鮮果品進入銷售旺季,電商促銷火熱開展,線上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快遞市場保持較快增長,業務量預計將突破140億件,有望達到年內新高。5月初,快遞企業加強資源統籌,全力滿足人民群眾節假日期間寄遞服務需求。5月1日-5月5日,全國郵政快遞業攬收快遞包裹19.99億件,日均同比增長32.7%。5月中旬,行業保持平穩發展,日均業務量約4.8億件。5月下旬,快遞業發展活力日益增強,市場規模加速擴張,最高日處理量達5.8億件,日均業務量超5億件。
5月,快遞服務質量指數為675.1,同比提升14%。從分指標看,快遞服務公眾滿意度預計為83.5分,同比提升2.2分。重點地區72小時妥投率預計為85%,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5月,行業服務質效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協同旅游更深入。“五一”期間,快遞企業深化與旅游業協同發展,升級景區服務方案,通過開設快遞驛站、增加臨時攬收點、在重要交通樞紐設置便民快遞點、與酒店合作上門收寄、增加轉站車等方式,使快遞服務深入峽谷、直達山頂,覆蓋游客交通、住宿、購物全流程,打造輕便出行新體驗。二是生鮮寄遞更安心。為提升生鮮寄遞服務體驗,快遞企業優化冷鏈包裝,加大綜合運力投入,打造高鐵恒溫車廂,增開航空專線,開通無人機低空航線,加密干支線陸運網絡,推出生鮮平價寄、“鮮花選日達”等多種服務,保障時令產品新鮮抵達,讓鮮花、水果寄遞更加便捷、安心。三是促銷保障更平穩。快遞企業優化升級保障方案,加強人員、車輛、設備等資源儲備,聚焦訂單全鏈路,強化流量流向精準預測,提升倉網配送整體時效,優化末端服務模式,配備專屬售后客服,有力支撐電商年中大促有序運行,保障行業平穩度峰。
5月,快遞發展能力指數為218.9, 同比提升1.9%。 5月,行業綜合能力不斷增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更趨智能。快遞企業積極推進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盤錦物流分撥中心改擴建項目正式啟動,呼和浩特分撥中心、合肥轉運中心、大理智創園投產運營,通過引進新型自動化、無人化分揀系統與轉運設備,提升數據處理、智慧運行能力,實現提質擴容增效。在成都、簡陽建設休閑食品行業倉,滿足電商用戶高時效物流服務需求,為四川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業集群提供支撐。二是運輸能力全面提升。快遞企業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提升運輸效能。開通“貴陽=卡拉奇”國際貨運航線,加密“一帶一路”航空運輸網絡,助力貴州加快融入中巴經濟走廊。快遞企業在海南開通大型無人機跨省航線,服務荔枝高效出島;福建漳州客貨郵無人機跨江首飛成功,多型號無人機隊建設日益完善,多場景無人寄遞應用日益成熟。三是跨境服務提檔升級。快遞企業加大國際市場拓展力度,推出歐洲專遞服務,聯合港口開通美西電商海運快線,有力滿足海外“618”大促疊加歐洲杯增加的國際寄遞需求。合作珠寶企業,聚焦工廠物流、跨境直郵等領域,深化協同發展,以安全、快速的跨境供應鏈服務助力境外企業全球化發展。
5月,發展趨勢指數為70.6, 同比提升0.9%。 快遞企業營收能力穩步增強,市值總和有所提升,資本市場關注度與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6月,在電商年中大促推動下,行業仍將延續向好態勢,市場規模有望再創新高。
附注
1.快遞發展指數指標體系
快遞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包含發展規模指數、服務質量指數、發展能力指數和發展趨勢指數等4個一級指標和11個二級指標。其中,發展規模指數包括業務量和業務收入2個二級指標,服務質量指數包括公眾滿意度、72小時安投率和用戶有效申訴率3個二級指標,發展能力指數包括快遞深度、網點密度、勞動生產率和支撐網絡零售額等4個二級指標,發展趨勢指數包括業務增長預期和快遞資本市場預期2個二級指標。
2.評價方法
中國快遞發展指數評價采用指數評價方法,以2016年3月為基期,基期值設定為100,通過標準值實現數據的無量綱化,通過加權合成中國快遞發展指數。
3.數據來源
國內生產總值(GDP) 、支撐網絡零售額歷史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其余所有數據來自國家郵政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