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京市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由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制定的北京市地方標準《地表水光譜法水質自動監測技術規范》《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環境DNA監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已完成,根據《北京市地方標準管理辦法》的要求,現在公開征求意見。
《地表水光譜法水質自動監測技術規范》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本文件規定了地表水光譜法水質自動監測系統構成、點位布設、基本要求、運行維護、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以及數據審核規則等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網絡的建設及應用。
原理:
紫外-可見連續吸收光譜法是基于在200 nm~800 nm光譜區域內測定物質的吸收光譜,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或結果分析的一種方法。水樣中的某些化合物通過吸收紫外-可見光,其多原子分子的外層電子或價電子發生躍遷,產生吸收光譜,其吸光度大小與溶液濃度成正比。
環境趨勢監控點:
環境趨勢監控點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
a)避免設置在回水區、死水區以及容易造成淤積和水草生長處;
b)河流型環境趨勢監控點宜設置在水質分布均勻、流速穩定的平直河段;
c)湖庫型環境趨勢監控點宜布設在進水區、出水區、深水區、淺水區、湖心區等位置;
d)監測范圍內背景斷面、對照斷面、支流匯入點上游、行政區界等處可適當增加監測點。
污染趨勢監控點:
污染趨勢監控點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
a)點位設置以監控污染源排水下游地表水體變化趨勢、污染特征為原則;
b)宜布設在對水體有明顯影響的主要入河排污口、污染源或工業園區總排口下游;
c)對區域水環境影響較明顯的排污口或污染源,可增設污染削減監測點和上游對照點位;
d)根據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居民分布等情況,酌情設置農業面源及生活面源污染監控點。
監測指標:
監測設備應至少支持對水體紫外-可見波段的吸收光譜進行連續掃描。監測指標包括但不限于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監測設備應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和兼容性,能夠根據需求接入其他水質指標監測模塊。
監測頻次:
監測頻次宜每小時不低于1次,應根據管理需求及監測儀器設備特性等綜合考慮確定。應急監測及水質變化劇烈時應能夠適當提高監測頻次。
現場巡檢:
宜每周1次光譜站及周邊環境的定期巡檢維護,可視實際運行情況動態調整。主要巡檢內容如下:
a)查看周邊環境是否有明顯變化;
b)監測設備是否傾斜或飄離原位,安裝支架螺絲是否松動,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等;
c)監測設備是否完好無損,供電是否正常,運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人為偷盜破壞;
d)及時清理設備或管路周邊雜物、水草;
e)在經常出現雷雨的地區,岸邊式監測設備應檢查避雷設施是否正常;
f)冬季注意河面結冰狀態,關注監測設備及附件、配套設備等是否結冰;
g)檢查
水質監測設備光學窗口及附屬配件是否清潔,必要時進行清洗;
h)做好日常例行維護工作記錄,重要的工作內容拍照存檔。
《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環境 DNA 監測技術規范》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本文件規定了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環境DNA監測的樣品采集、保存、運輸、分析、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等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北京市范圍內河流、湖泊、水庫等淡水水域類型中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的監測。
儀器和設備:
1.采水器:1L、2L、3L 等規格,不銹鋼或有機玻璃材質。
2.過濾裝置:配有砂芯濾器和真空泵,抽濾壓力不應超過-50kPa。
3.恒溫烘箱:室溫~250℃可調。
4.水浴鍋:室溫~100℃可調。
5.高壓蒸汽滅菌器:可達到121℃,0.1MPa滅菌條件。
6.超凈工作臺:具有初效、高效過濾器和紫外燈。
7.PCR 儀:PCR 反應程序可編輯。
8.水平電泳儀:工作電壓100V~120V 可調。
9.離心機:離心力可達12000 r/min,溫度可控制在4 ℃。
10.DNA 濃度分光光度計:最小測量體積達到1μL,波長范圍包括230nm、260nm和280nm。
11.凝膠成像儀:302nm 光源,具備成像拍照功能。
12.高通量測序儀:測序讀長不低于250bp,一次測序反應能產出不低于100Mb 的測序數據。
13.一般實驗室常用儀器和設備。
監測點位布設:
1.點位布設原則按照 HJ 91.2 的規定,遵循連續性、一致性、代表性和可行性原則。綜合考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生活史和監測區域水體類型、生境、水文特征等因素的影響。根據研究目標和污染分布的空間異質性等因素可適當增加采樣點位。
2.河流點位布設方法按照 HJ 1295 的相關規定。根據河流的寬度和深度設置采樣點位,河流寬度<50m時,在兩岸近岸水域布設2個采樣點,河流寬度>50m時在兩岸近岸水域和中間共布設 3 個采樣點。
3.湖泊、水庫點位布設方法按照 HJ 1296。根據區域內湖庫形態、水文狀況、水環境質量、水生生物分布等因素的差異,將湖庫分為不同的小區域,如湖庫濱岸帶、沿岸帶、湖庫心區、主要河流出入口等,在每個小區域內布設監測點位。根據監測目標,確定每個區域的監測點位數量。主要河流入口應設置采樣點。庫區每15km2~20km2應設置不少于1個采樣點。將湖庫群作為整體開展監測時,可適當調整監測點位數量。
監測頻次及時間:
監測頻次及時間可根據監測目標而定。根據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的生命周期、生活史特征(如羽化期或繁殖期)、季節變化特征等因素確定監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