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0日,藍思科技發布2022年業績預告,預告顯示,公司2022年實現歸母凈利潤24.22億元至25.26億元,較上年增長17%至22%;扣非歸母凈利潤19.05億元至20.09億元,較上年增長54%至63%。分季度情況來看,藍思科技盈利能力逐季提高。2022年一季度公司虧損4.11億元,二季度實現凈利潤1.06億元,第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0.64億元,第四季度凈利潤預計16.63億元-17.67億元,經營效益持續向好。

在2022年消費電子行業如此低迷的背景下,這份財報顯得尤為亮眼,超出不少機構預期的業績也驅動藍思科技的股價快速上漲,當日一度20厘米漲停,收盤漲18%。
2022年可能是消費電子的至暗時刻
2022年,受國內疫情反復影響,國內手機銷量創下15年以來最低紀錄。根據CINNO Research的數據,2022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約2.55億部,同比下降19%左右,創下 2015年以來最低紀錄,8年內首次跌破3億部。
與此同時,由于前兩年疫情線上辦公,全球筆記本電腦的購買需求已經得到大幅釋放,2022年PC市場銷售陷入低迷,商用電腦也出貨下滑,TWS 耳機的增速也下降得很快,傳統消費電子迎來至暗時刻,據統計,2022 年初至2023 年 1 月 20 日,消費電子指數跌幅達 37.4%。個股的跌幅更為夸張,以藍思科技為例,股價從年初的25塊最低跌到8塊多,期間連個像樣的反彈都沒看到,資本市場對消費電子的悲觀預期可見一斑。
不破不立,消費電子廠商尋找新突破點
消費電子成也手機,敗也手機。在以后手機銷量不可能再繼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消費電子廠商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點。而從藍思科技逆勢增長的業績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方向:
1. 新能源汽車業務: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88.7萬輛,同比增長93.4%,市場滲透率達到25.6%,新能源汽車行業延續了2021年的增長態勢,長期發展趨勢持續向好,而藍思科技也在前幾年及時切入新能源汽車業務并成為今年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24.8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六成;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10.1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八成。
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智能汽車業務目前已涉及中控屏、
儀表盤、B柱、充電樁、大尺寸車體玻璃等多款產品及產品組裝業務,為持續增加客戶份額,公司仍在積極、高效地去擴展在客戶供應鏈里面的更多部件。”當前車載屏智能化和大屏化,汽車玻璃輕量化的趨勢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公司研發掌握玻璃、金屬、塑膠等多種材料工藝,在技術、加工及產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業績預計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 AIoT業務

IDC預計,2023年AR/VR行業將恢復增長態勢,而出貨量將同比增長31.5%;預計AR和VR頭顯在未來數年將持續增長30%以上,到2026年的出貨量將達到3510萬臺,產業處于高速發展期。
而藍思科技的主營產品(結構件、功能件)及相關配套生產業務在AR/VR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公司已有多個落地應用,為客戶提供產品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與服務,涵蓋玻璃、金屬、塑膠,光學、攝像、聲學模組等材料和零組件,以及貼合及組裝等服務。
2022年,藍思科技花費39億元加碼智能穿戴和觸控功能面板建設項目,終端產品類型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項目不僅代表公司看好智能穿戴業務未來發展,還代表公司當前已經有足夠多的訂單在手,不然不會貿然如此大筆加碼。
寫在最后
在經歷2022年的寒冬之后,2023年我國經濟勢必迎來強勁復蘇,而消費電子作為可選消費,將有望恢復增長。而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和AIoT等新業務獲得新增長點的優秀消費電子廠商,有望在舊業務企穩的情況下,先于其它廠商突出重圍,獲得先發優勢,搶占智能汽車與物聯網的巨大市場。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