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重大部署,總結全省2020年和“十三五”科技創新工作,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東出席會議并講話,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學華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過去一年,全省科技系統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疫情科研攻關和創新驅動發展,扎實推進川渝協同創新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提升科技服務民生能力和科技創新治理能力,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一是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和省委全會精神,出臺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支撐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的意見,形成“十四五”暨中長期科技創新發展規劃29個戰略課題研究報告,切實把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二是川渝創新合作穩步推進,與重慶市簽署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協議和科技專家庫共用、成果轉化共促、科技資源共享“1+3”合作協議,協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三是新冠肺炎應急攻關取得成效,分三批立項39個應急攻關項目,開展16種創新藥物和4種仿制藥物研發,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四是戰略科技力量得到加強,四川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成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國家級平臺落地建設,新增省重點實驗室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6個。五是全力支撐全省經濟穩定向好,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2萬家,備案瞪羚企業100家,持續實施10個重大科技專項,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接近2萬億元,科技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9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到1248億元,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六是深入推進科技開放合作,舉辦川以合作系列線上對接、“中歐科研快車”四川行、“創新升級?香港論壇”、東盟博覽會嘉賓省等系列活動,獲批中國—新西蘭獼猴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舉辦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七是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四川大學、西南交大、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4家單位入選國家職務科技成果確權試點,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獲得國務院肯定。
會議指出,“十三五”時期,四川省科技事業加速發展,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治理形成新格局,在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凸顯了支撐作用,2020年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是2015年的近2倍,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長率超過14%,實施10個重大科技專項,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200余個,組織實施513個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項目,支持培育627個重大創新產品,四川省創新能力排名從“十二五”末全國的第16位提升到第11位,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會議強調,“十四五”期間,全省科技系統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圍繞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5+1”“10+3”“4+6”產業發展等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高標準建設西部科學城、全面加強基礎研究、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建設西部創新人才高地、拓展開放創新新空間、持續改善科技創新生態等10個方面重點任務。
會議要求,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全省科技創新工作要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一是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明確未來5—15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布局。二是實施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行動,推進成渝創新合作成勢見效。三是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四是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五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六是發展民生科技,促進科技富民惠民。七是加強創新合作,融入國內創新網絡。八是強化人才支撐,培育建強科技創新主體。九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十是強化黨的全面領導,構建科學高效的科技組織體系。
會議采取“視頻+現場”形式召開,設主會場和分會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電子科技大學、省農業科學院、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高新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29研究所、廣安市科技局等單位做交流發言。科技廳在家廳領導,機關各處(室)、各直屬(代管)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主會場;各市(州)科技局領導班子成員,相關科(室)負責同志,所在地國家和省級高新區負責同志在視頻分會場參加會議。
(原標題:四川召開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會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