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統局規上企業統計數據顯示,機床工具行業1-9月累計完成營業收入同比降低0.9%。其中金屬切削機床行業1-9月累計完成營業收入同比降低13.9%,金屬成形機床行業1-9月累計完成營業收入同比降低5.2%,工量具及量儀行業1-9月累計完成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除了工量具及量儀行業略有增長外,今年行業整體發展下行壓力較大。其實在年初就有人預測,2019年會是制造行業發展不太樂觀的一年,但也有可能是未來幾年里比較樂觀的一年。由此可見,雖然未來發展仍存在諸多變數,但如何“承壓前行”將成為機床企業現在以及未來一段時間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壓力猶存,志氣難失”,中國機床工具工業一直以來堅持走自主發展之路,總體水平快速提升。雖然去年至今行業發展趨緩,下行壓力較大,但也有不少行業企業表示:“這并不是壞事,行業發展趨緩,企業更有時間去練內功。”在對企業未來發展規劃上,也出現了“智造”和“制造”兩種思路。
智造派:換道超車 用“智造”助力機床發展
雖然經過機床人的不懈努力,我國機床的數控化率不斷提高,產品已基本滿足中低端市場需求,且在市場也不乏亮眼表現,但是與日、德、美等機床制造大國相比,在綜合實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技術限制等諸多因素存在,加之市場環境不景氣、同行業競爭激烈等現實情況,我國機床行業“向上”發展困難重重。
于是有人提出,既然原本的路很難實現超越,不如借助智能制造實現換道超車。比如在加工上,可以通過傳感器、智能系統的數據分析實現二次精度補償,從而彌補機床精度不夠的問題,達到預期的加工效果。再如通過機床智能化改造(或與智能化設備結合),達到操作、維修的數據化,來達到生產升級的目的。
目前,5G網絡、工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機床向“智造”邁進提供了基礎。作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近兩年機床展會上“智造”元素越來越多,行業企業也不乏嘗試的先例。無論是沈陽機床相繼推出的iSESOL云平臺和后來的i5OS,還是在2018年CCMT展會期間,華中數控聯合寶雞機床、華中科技大學提出了新一代智能機床(iMT)的新理念及INC-Clound華中數控云管家,都展示了機床向“智造”發展的趨勢。
制造派:技術發展需要積累 夯實基本功方為根本
除了“智造”派,還有一部分企業認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特別對于機床這種需要長時間積累的行業,在當前更需要踏踏實實去做,夯實制造基礎。就拿鑄件、導軌、絲杠、數控系統等機床重要部件來說,這些地方的核心技術還需一步步突破,它們是智能技術替代不了的。
一段時間以來,用戶對國產機床詬病較多的地方有:穩定性和剛性較差、加工效果不理想、精度不達標、基礎工藝不成熟等。這些地方想要提高,還需要企業潛下心來做。有行業從業者指出,國外較的機床也并不一定靠新技術吸引客戶。客戶選擇他們的理由更多是因為其可靠的質量和性能。如日本、德國,其機床設備就以高精、高穩定性聞名世界。他們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以及擁有的一大批被稱為“隱形”的企業是其成功的秘訣之一。
因此,行業從業者堅持工匠精神,深耕優勢產品,細化加工領域,提升產品質量對于處在“由中低端向中轉型期”的中國機床企業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
筆者有話說
筆者以為,“制造”是基礎,而“智造”是趨勢,只要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發展重心傾向哪個方向并不重要。實際上,在筆者接觸到的一些企業中,或真正看好,或出于跟隨行業發展潮流的目的,大家普遍對智能制造是支持的,其中也有成立專門部門投入實踐的。而這些企業也并沒有放棄對自身產品領域的深入探索。反之,那些強調夯實基礎的企業,也并不忽視新技術帶來的變革。
目前,我國機床工具行業正處于發展轉型期,需要更多的嘗試和探索。機床企業們加強合作,包容發展,才能擁抱更多的可能。
(原標題:智造?制造?未來機床行業發展該向哪兒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