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零部件,又稱機械基礎件,是組成機械或機器的不可分拆的基本單元,具體包括軸承、齒輪、液壓件、傳動件、緊固件、彈簧、模具等等細分部件。在我國,機械零部件承擔著為各主機行業提供各類傳動配套件的重任,因此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行業。
近年來,伴隨著制造業發展的不斷加快,機械零部件也乘著機械制造的東風迅速崛起,在眾多國家與企業的助力下,逐漸成長為一個門類齊全、基礎堅實的規模化產業。但對于我國來說,由于起步晚、實力弱、問題多,機械零部件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2015年,我國機械零部件行業市場就曾一度陷入低谷期。那一年行業企業普遍遇到訂單不足、運行成本加大、市場競爭激烈、資金周轉缺乏等重重困難,成為行業發展史上運行差的一年。而造成該局面的原因,則與產業大而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有關。
一直以來,我國機械零部件的發展規模都著實不小,且擴張速度和潛力都非常驚人。
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機械零部件企業已經突破萬家,規模以上企業多達5千余家,主要骨干企業約200余家,年銷售額超過2500多億元,出口接近70多億美元。我國機械零部件銷售額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基礎零部件制造大國。
但問題是除去國外企業和產品之后,我國整體的實力并不強硬。
比如在通用零部件方面,產品的質量、穩定化、可靠性和專業性就非常差,壽命只有國外產品的30%-70%;同時企業自身生產能力也不足,產品大部分集中在中低檔,產業機構偏移嚴重;此外,在關鍵零部件方面產品則更是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簡而言之,核心技術的缺失、人才的匱乏、行業標準的不完善已經讓我國零部件發展長期受制于人。與此同時,隨著各種智能技術的不斷涌現、綠色安全生產需求的持續釋放以及節能減排意識的日漸增強,我國機械零部件的發展也正在面臨更多的全新挑戰。
那么,在如此“舊疾未除、新病又增”的嚴峻形勢下,我國機械零部件發展該如何做才能實現自救呢?
在早前發布的“十三五”規劃之中,政府從政策角度對該問題做出了指引和戰略部署。規劃指出,我國機械零部件發展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兩化融合、綠色制造為主線,以提高核心創新力和提質增效為中心,推進五大工程、四項行動計劃,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可靠性和服役壽命,破解重大裝備“空殼化”問題。
同時,《機械基礎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機械基礎件、機械基礎工業及基礎材料“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政策的推出,也將發展重點聚焦在技術突破和對一些固有問題的解決之上。政府表示,未來我國機械零部件的發展需要滿足技術突破、提質增效、產業升級和市場發展四大目標,并不斷促進產業向創造性、質量型和品牌型的加速轉變。
具體到企業層面,便是要求其在以“中國制造2025”為指導的背景下,不斷引入“信息化、智能化、互聯網+”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在研發設計、產品生產、人力資源、庫存營銷等管理方面做出新的探索。讓企業自身的技術研發、產品生產、人才管理和品牌銷售都能與時俱進、快速升級。
同時,行業也要重視電子商務平臺的融合作用,不斷推進“互聯網+零部件”的結合發展。行業相關機構需要打造若干電子商務平臺,培育更多的電商企業和服務企業,促進零部件銷售與物流方式的轉變。此外也需要幫助中小微企業穩步崛起,不斷給他們提供咨詢、培訓、信息化等服務,實現“互聯網+中小企業”的有效落地。
綜上所述,我國機械零部件的自救發展離不開三方面的持續助力。其一是政府政策的統籌帶動;其二是領域企業的全面升級;其三是行業本身的扶持創新。只有三大主體聯起手來共同進擊,方能打破過去阻礙我國零部件發展的頑疾和堅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