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19年季度自動監控數據嚴重超標的重點排污單位名單,有6家重點排污單位主要污染物排放嚴重超標,被生態環境部責令進行整改,其中過半是化肥農藥企業。
我國是農業大國,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必然少不了。根據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農藥使用量就大178.3萬噸;而每年化肥施用折純量大都近6000萬噸,從2014年到2018年,化肥施用折純量分別為5995.94萬噸、6022.60萬噸、5984萬噸、5859萬噸和5653.42萬噸,其中施用較多的是氮肥和磷肥,是造成農業污染的主要來源,具體施用折純量如圖:
2014年-2017年氮肥和磷肥施用折純量(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施下去的肥作物只利用了不到一半,其余部分則主要進入水體和大氣,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專業人士表示。為打造宜居鄉村環境,2018年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到2020年實現‘一保兩治三減四提升’,其中的“三減”就包括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
“減量增效”是推進農業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一大舉措。《2019 年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工作要點》對推進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上做了明確要求,關于化肥,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到 40% 以上,建設一批化肥減量技術服務示范基地,深入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在農藥方面,開展農藥使用零增長,大力推廣科學用藥技術,加快新型植保機械應用,打造全程綠色防控示范樣板。
各地方在治理農業污染上也花費了不少心思。北京、湖北、云南、安徽、四川、河北和吉林等全國多個省市頒布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相關法規,在推進化肥和農藥的治理上,大同小異使用兩大手段,一是提高化肥和農藥的利用率,二是采用新型生產資料和技術替代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
但除了減少使用量,替代綠色技術之外,還值得引起重視實踐層面的諸多問題。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源頭減量增效,末端回收處理,從化肥和農藥的施用到后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處置,的確初步建立起了農業規范的“四梁八柱”,但目前政策還相對缺乏可操作的細則和強制性要求,其中的全流程監管制度如何設計,責任主體落到哪里,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
值得高興的是,在各地和各部門積極探索下,我國農業污染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化肥、農藥使用量已實現負增長。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下一步繼續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回歸農業綠色本源,完善體制機制和技術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減量增效”能否成為農業污染防治的“正確打開方式” )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