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前段時間近乎銷聲匿跡的共享電動自行車近又回來了!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巨頭入局的三重作用下,該產業能否成功破冰,激起浪花呢?市場對共享電動自行車的期許與疑慮都有哪些?下面就請隨小編來看一看吧。
共享電動自行車再現街頭 毀譽參半前途未卜
近段時間,小編在通勤路上看到不少共享電動自行車,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今年上半年,就有不少企業在國內多個城市試水投放。只是出于政策不支持、違規運營、消費者反應平淡等緣故,共享電動自行車并沒有走出多遠就近乎銷聲匿跡了。
比起走紅的“近親”共享單車和備受政策支持的“遠親”共享汽車,共享電動自行車真可謂命運悲慘。不過事情在近似乎又有了轉機,業內甚至已經傳出這樣的聲音:2018年將是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元年。
這一預言有多大可能成真,終還是取決于人們對于共享電動自行車的看法。市場對共享電動自行車的確存在需求,因為它有效填充了普通單車行駛范圍和汽車行駛范圍之間的空白地帶,能幫中途出行的消費者節省時間和體力。但是,電動自行車駕駛員常見的橫沖直撞、超速或逆向行駛等行為讓社會十分反感。此外,電動自行車充電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也讓很多人不看好它,所以不少城市叫停了共享電動自行車的投放。
2017年8月,一份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文章為這個陷入寒冬的產業帶來新希望——文中提出“鼓勵相關城市引導運營企業投放符合國家標準的電踏車等服務產品,為電踏車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有了政策上的鼓勵,共享電動自行車開始再現街頭。當然,僅有政策支持還不夠,為了走得更遠,業者紛紛在技術上做出諸多改進,以打消社會的種種疑慮。
首先,針對人們擔心的超速、逆向行駛問題,部分共享電動自行車業者采取了三大措施:其一,運用“非零啟動”技術,用戶必須蹬兩圈踏板并轉動車把手才能啟動車子,避免起步加速時橫沖直撞;其二,限制高車速(例如快只能達到15千米/小時),防治共享電動自行車像私人電動自行車那樣“狂飆突進”;其三,為車子添加違規查處功能,用戶在騎行時的種種不規范乃至違規行為會被車子一一識別、記錄并上傳到APP上,終以扣分形式影響用戶的使用權限和租車價格。
其次,亂停亂放在共享電動自行車的運營中也是常見現象。為此,一些運營商對停放區做了特別規劃。他們通過GPS定位感知用戶的停車地點,如果某地是禁停區,那么用戶將無法在此完成還車,或者車輛會自動斷電,直到駛離該區域為止。此外,業者還設立了一些優惠停放區,以更低租費吸引用戶在這些區域停車。
后,為減少電池污染,共享電動自行車廠家大力推廣環保的鋰電池,使產品的安全性、便捷性與舒適度明顯提高,避免因不符合國家標準而被叫停投放。
盡管如此,部分消費者還是心存憂慮:當前該產業多數玩家都是初創公司、中小型企業,能否長期運營下去還未可知。一旦運營方倒閉,很有可能出現押金難退的局面(畢竟共享單車產業就出現過這類情況),而共享電動自行車的押金目前又明顯高于普通單車,一旦商家人去樓空,消費者蒙受的損失將會更大。
這類風險的確存在,尤其是在一個產業的前途尚不明朗時。不過,近日共享單車兩大巨頭摩拜和ofo的舉動為共享電動自行車產業注入了強心針。兩家公司均表示有意進入該領域,摩拜或許正在為此尋找融資,而ofo則宣布成功研發出配備鋰電池的智能助力車,為人力騎行提供輔助動力。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巨頭入局的三重作用下,相信共享電動自行車此番歸來,將有不一樣的表現。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email protected]。